民營石油企業緣何“哀鴻遍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3 06:53:38  


  中評社香港4月13日電/2005年,中石化在控制了國內近30000座加油站的基礎上,再收購加油站1200座,其國內零售市場佔有率上昇至約55%;中石油也擴張强勁,國內加油站總數達到18164座,零售市場佔有率達到約32%。燕趙都市報文章分析說,數量曾佔全國8萬多家加油站60%的民營加油站,2005年祗剩下2萬家,市場佔有率還不到15%———它們正在苦苦掙扎之中,很多“已經快撑不住了”。

  原油開採和進口權都掌握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手里,也就是說,所有下游的石油企業,當然包括民營油企,都必須從“兩大”手里購買原料。因此,“收拾”民營石油企業的方法很簡單:在石油加工環節,讓價格倒挂,即讓民營油企“賠死”;在成品油銷售環節,限量供應或者干脆斷油,讓民營油企“餓死”。 

  看到民營石油企業的“哀鴻遍野”和兩大壟斷型國企的“迅速擴張”,不由得既爲民營企業感到悲哀,也爲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感到擔憂。 

  2005年2月,《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即“非公經濟36條”發佈,“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民營企業界備受鼓舞,而期待最熱切的就是石油等行業,因爲“36條”明確規定:“中國將在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行業和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允許非公資本進入這些壟斷行業和領域。”然而隨後發生的事實,却讓人大跌眼鏡。 

  政府爲什麽對石油等行業的壟斷企業如此“愛護”呢?理由主要有兩條:一是“關乎國家經濟安全”,二是“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 

  “關乎國家經濟安全”是最堂皇的理由。石油等行業是國家的經濟命脉,政府必須牢牢地控制———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要說“安全”,糧食難道不比石油更需要“安全”嗎?糧食市場都可以放開,石油怎麽就不可以? 

  “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就更經不起推敲了。誠然,中國的成品油銷售馬上就要向外資全面開放了,中國的石油企業將面臨巨大的沖擊。因此,“做大做强”中國的企業確實很有必要。但“大”不等於“强”。真正具有强大競爭力的企業應該是從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而不是依靠壟斷地位和行政力量硬“扶”起來的。 

  市場經濟的根本特徵就是進入自由和公平競爭。而目前中國市場經濟發展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壟斷行業太多,而且主要是行政性壟斷。而行政性壟斷比自然壟斷和經濟性壟斷對市場經濟的危害更大。因此,壟斷性國有企業挾行政力量吞噬民營企業,是對“36條”精神的公然違背,也是市場化改革的倒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