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體質:胖而無力危及國家競爭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9 10:22:40  


中國學生超重及肥胖學生明顯增多,已成為重要健康問題。
  編者按:當一個個胖墩墩抑或“豆芽菜”的身影從眼前滑過的時候,人們可能會感到擔憂:作為祖國的未來,這些中學生能承受建設祖國所需的體力和精力嗎?新華社記者近期就這個關乎國家未來的問題採訪了相關人士,試圖用數據、觀點和措施勾勒出中學生體質問題的現狀和未來走向,以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該系列稿共4篇,從今天開始播發,每天播發一篇。(編者按完)

  又到一年體育中考時,操場上又如期出現了為此抱佛腳鍛煉的身影。在他們擔憂這項無關乎知識和才學的考試將影響前程,並暗自痛恨它的時候,卻不知正為自己未來幾十年的漫長人生之路親手埋下一顆炸彈。而對于國家來說,未來將為此付出的代價絕不僅僅是比日本人還矮的個子!

  教育部從2002年開始,在北京、內蒙古、遼寧、黑龍江、江蘇、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雲南、重慶、甘肅、新疆14個省(市、區)建立了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每兩年對我國學生健康狀況進行一次監測並發佈公告。2004年進行的第二次監測結果反映中國學生體質發展趨勢很不樂觀。

  (小標題)身體素質持續下降

  對18多萬名7-22歲城鄉男女學生進行的監測結果顯示,與2002年相比,我國學生在繼續“發福”的同時,爆發力、力量等素質也繼續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質的50米跑成績略有提高外,其余各方面素質自2000年以來繼續呈下降趨勢。反映下肢爆發力的立定跳遠水平,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臥起坐水平,以及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這三項監測結果與2002年相比,都只有個別組別略有上升,絕大部分組別繼續呈現不同幅度的下降趨勢。

  超重及肥胖學生明顯增多,已成為重要健康問題。2002年監測結果顯示,7-18歲的城鄉男、女生肥胖比例全部明顯上升。2004年監測結果顯示,60%左右的年齡組超重及肥胖檢出率繼續上升,其中10-12歲城市男生肥胖率已達15.97%。

  與此同時,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小學生三成,初中生六成,高中生接近八成,大學生八成。天津市的調查結果顯示,該地的學生身體素質甚至已經降到20年來的最差水平。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院長毛振明一直從事學生體質的研究,除了上述可以通過監測反映的問題,他還介紹說,現在學生的體質可以用硬、軟、笨來概括。硬,即關節硬﹔軟,即肌肉軟﹔笨,即長期不活動造成的動作不協調。

  毛振明特別提到北京中學生的問題。他說:“北京孩子營養好,衛生條件也好,但北京的孩子營養過剩,活動量比別的地方少很多,近視眼卻比別的地方多。”“1985年日本人的體質、體態還不好,戴眼鏡的也多。當年我去的時候,他們也還在研究肥胖兒問題。但1999年,日本的胖小孩已經明顯少了。”

  營養好了,身體素質差了,這是中國學生,特別是城市學生面臨的重要難題。

  (小標題)主要危害

  學生體質存在的問題看似影響的是個體,實則關係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因而,如下這些危害都不能不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首先,中學階段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的下降,為他們未來五六十年的身體狀況埋下了不良的伏筆,甚至直接造成現階段身體的超負荷。近年來,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猝死事件時有發生就是一個例証。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期,各個器官正逐漸發育成熟,從身體到性情都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個時候,如果不給予他們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運動習慣,他們一生的健康將被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

  其次,中學生從升學到工作,競爭壓力逐步升級,要在這樣的環境下長久立足,僅有知識和智慧是不夠的,強健的體魄是基礎。對這一代年輕人來說,未來的體力勞動相對減少,但精神壓力卻遠遠超出了父輩,他們要想在未來的社會中站穩腳跟,沒有堅強的精神是很難實現的。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息息相關,生理的“亞健康”會使人感到力不從心,進而誘發心理的“亞健康”,而心理的“亞健康”是現代很多生理疾病的病因。

  第三,未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整體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精英階層的競爭力,而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學生時期屬於成績優異者。如果在學生時期他們只專註於學習而忽視了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培育,那麼在未來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身體本錢去應對競爭必然會被畫上一個問號﹔而即便進入了核心競爭階層,學生時代身體鍛煉虧欠所帶來的後遺症也會讓他們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第四,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盡管有種種因素,但體育運動的缺乏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體育運動除了強健體魄之外,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培養團結協作的意識和能力。在未來國際化和合作日益增多的情況下,團結協作這一素質顯得越發重要。這一代中國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從整體性格上更加自我,如果在學生時期、在性格仍然可塑的時期沒有形成團結協作的觀念,那麼在未來的工作中就很難在一個和諧的團隊中佔據一席之地。

  來源:新華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