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進入新一輪的宏觀緊縮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07 07:34:41  


  中評社香港5月7日電/由於一季度出現的經濟高增長和投資强力反彈,目前許多人認爲中國已經有再次加强宏觀調控的必要,特別是央行剛剛公佈了把貸款利率提昇0•27個百分點,更引起了人們對政府宏觀政策將轉入收緊的猜測,那麽中國是否真的會進入新一輪的宏觀緊縮呢?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發表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建文章對此進行分析如下:

  導致2004年進入宏觀緊縮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自2003年以來有若干産業的短缺度逐漸增强,使電力、鋼鐵、煤炭、運力等幾個主要基礎部門的支撑能力難以爲繼,另一個是不斷攀昇的通脹率。但是自今年以來,瓶頸部門在不斷拓寬,消費物價也在不斷走低,這種情况今年初以來更加明顯,這個宏觀態勢與2004年導致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背景,恰好是相反的。

  比如電力供應曾經是近年來最大的增長“瓶頸”,電力短缺的省市從2003年初的5、6個,增加到2005年1月出現短缺高峰時的26個,但是今年初以來已經下降到3個,而且缺口也不大。“十五”期間,中國電力需求的平均增長率高達15%,但今年一季度根據有關方面數據,同比需求還下降了1個多百分點。今年電力行業將新投入7500萬千萬的發電裝機能力,使中國的發電總裝機能力將超過6億千瓦,但仍有2億千瓦左右在建或擬建,因此電力供給過剩的情况將在明年顯現出來。再例如鋼鐵生産,自去年開始已經出現了供過於求的總體態勢,導致去年鋼鐵産業的利潤總水平從上年的接近70%猛降到當年-4•8%。但今年一季度的粗鋼産量增長率仍高達17•6%,使鋼鐵行業利潤繼續大幅度下降了63•3%。從總體情况看,由於2004年以來的基礎部門的供應短缺,導致生産資料價格指數全年平均曾高達7•8%,2005年就一直在走低,年末已經下降到12月份的4•6%,到今年3月又進一步下降到3•5%。

  2004年以來推動消費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是糧食産量連續5年下降所導致的食品價格上漲,由於接連2年的糧食豐收,食品價格上漲幅度已經從2004年的9•9%下降到去年的2•9%,今年一季度又下降到1•9%,由此使消費物價指數不斷走低,到3月份已經下降到祗有0•8%。

  如果目前已經沒有明顯的短綫部門,甚至以前的短綫部門正在演變成“長綫”,而消費物價總水平也在回落,乃至正在走入“通縮”,則今年以來的經濟運行趨勢,就仍是在延續去年我所提出的一個判斷,即中國經濟是“在需求高增長的格局下,供給增長水平更高”。由於大的宏觀格局沒有改變,從中期看仍面臨著需求不足的巨大壓力,將會迫使中國的宏觀調控方針從目前的“雙穩健”向逐步刺激需求增長過渡,如此,進行宏觀緊縮的要求何在呢?因此今年宏觀調控的總體走勢,還是會堅持“雙穩健”取向,而今年總的經濟增長走勢,也仍會延續去年以來出現的“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局面。

  值得分析的一個問題是爲什麽會出現投資的强勁反彈,因爲2003年以來逐步出現的宏觀“過熱”,就是由投資大幅度增長帶動的,那麽投資反彈是否會逐步導致中國目前的“需求增長高,供給增長更高”的格局發生轉變,從而在未來時間産生宏觀需求緊縮的要求呢?這就要分析是什麽因素引起了投資反彈。

  從年初以來的投資增長格局看,在佔總投資比重超過10個百分點的大産業領域中,增長最快的主要是三個産業領域,一個是採礦業,投資增長率爲43•2%,一個是製造業,投資增長率爲36•3%,一個是交通運輸業,投資增長率爲29•6%,祗有這三個産業的投資增長率超過的投資總增長率27•7%。

  交通運輸業投資增長較快的主要原因,是今年鐵路建設項目上馬較多,使年初以來的鐵路投資猛增了244%,因此是國家計劃安排導致了交通方面的投資增長較快。國家在“十一五”規劃期間,計劃投資鐵路建設方面的資金高達1•25萬億元,年初以來已有4條新綫開工建設。

  採礦業投資增長率高,還是因爲目前的能源和礦産品供應短缺,引起這些産業領域的價格與利潤上漲幅度大,持續吸引了社會各方面資本流入。

  製造業是第一大投資領域,目前佔總投資的比重已接近30%,而且産業鏈條長,産業關聯度也最高,製造業投資的高增長,必然會引發相當多的其他領域投資,因此應重點關注在製造業領域中,是哪些産業投資的增長幅度最大及其原因。

  從年初以來製造業的投資增長格局看,在30個産業分類中,有13個産業的投資增長率在60%以上,其中超過80%的産業有5個,而在這13個投資增長率大幅度超過平均投資增長率的産業中,有9個是消費類産業,在超過80%投資增長幅度的5個産業中,有4個是消費類産業。消費類産業投資的大幅度增長是因爲國內消費的增長率提昇了嗎?從統計數據看不是,因爲去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率是13•7%,今年一季度祗有12•8%。如果進一步看這9個消費類産業的類型,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都是外向度較高的産業,例如排在投資增長率第一、二位的分別是傢具製造業(101•2%)和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95•5%),其他還有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81•5%)、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79•4%)、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68•5%)等,這些産業都是外向度在50%以上的産業。外向型消費類産業的投資增長率高,顯然也是受到了價格與利潤的拉動。

  去年中國貿易總額增長了23•2%,但是港口貿易吞吐量增長了18%,貿易價值量增長超過了實物量增長,就反映著出口産品單價與利潤的上昇。據中國紡織品商會的數據,今年頭兩個月,中國紡織品的出口單價,對歐盟提高了28%,對美國提高15%,說明這種價格與利潤上昇的强勁勢頭仍在延續。從去年企業利潤結構看,上昇幅度最快的10大行業中,有6個是消費類産業,這必然會引起對消費類産業投資的增長,而這種情况幷非在今年才出現,而是在去年就出現了。例如去年投資增長率上昇幅度最大的産業門類中,排在第一位是工藝品製造業,第二位是皮毛、羽毛(絨)製造業。所以,外需顯然是拉動中國投資高增長的巨大動力。在13個投資增長率高的製造産業中,專用設備和通用設備這兩個産業領域投資的增長也高達60%以上,這說明年初以來的投資高增長,也與目前正處在本輪投資週期的設備安裝階段有關。

  有些觀點認爲,目前的投資高增長是被地方政府換届這個因素拉動的。應當承認,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沖動,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投資的高增長,但是也應當看到,爲什麽在1994年以後長達8年的時間里,已歷經兩次政府換届,却沒有出現與目前同樣的情况,强勁拉動中國的投資增長,反而是在上届政府强力啓動國內投資的政策下,出現投資增長率的不斷走低呢?還是經濟體制與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變化,投資主體已經讓位於市場。例如在去年的投資所有制結構中,非國有單位已經佔了70%,今年一季度又進一步上昇到72%。市場化投資主體在沒有價格與利潤上昇的領域,是不會大量投入資本的,而在相反的情况下,則會由於市場導向拼命注入資金。否則就不會出現目前在價格、利潤高的領域才出現高的投資增長率,在已經出現供過於求的領域,例如鋼鐵生産領域,發生利潤和投資猛烈下降的情况,而這種投資機制的變化,正是中國以市場爲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所追求的境界。

  然而我們仍不能陶醉于目前“高增長、低通脹”的格局,因爲真正的困難正在逼近。一個問題是向中國這樣高度依賴外需的經濟增長狀態,特別容易因爲外需的突然變化而中斷。美元在經歷連續15次加息,正在向捅破美國的資本市場與房地産泡沫逼近,而一旦發生美元和美國金融體系的激烈動蕩,就必然會引起美國的國內需求嚴重衰退,從而嚴重影響到中國的出口。我個人認爲,當美聯儲加息到5%以後,發生這種情况的機會會大大增加,由於美聯儲有可能在5月份至年底,將美元利率推昇至5•25%,甚至5•5%,美元危機有可能在今年內就出現,這是我們不得不警惕的。

  另一方面,從國內看,目前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需求動力還是投資,而啓動消費的任務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雖然已經提出,到目前却沒有顯著成效。由於體制等各方面複雜因素,國內消費需求的真正釋放,要到收入分配關係得到基本調整的時候才看得見,這恐怕需要5年以上時間甚至更長,但前面分析說明,本輪投資週期目前已經進入到大規模設備安裝階段,離産能的大規模釋放階段已經不遠了。如果當大規模産能釋放階段已經來臨,而調整分配關係與擴大國內消費的工作又沒能在未來兩年內取得實質性進展,則中國經濟仍會面臨著爆發全面生産過剩的威脅。

  那麽央行爲什麽還會進行加息呢?文章認爲主要還是因爲一季度以來的貨幣流動性增加太多,今年一季度比去年一季度總體流動性增加了9286億元,增加幅度高達93.4%,而這種情况也不是符合“雙穩健”方針的。2003年以來,央行在調控貨幣供應中始終希望使用利率手段,但是受到了國際“熱錢”流入過多的限制,祗能採用提高存款準備金等手段,吸納因爲外匯儲備增長過猛所造成的貨幣流動性增長,實際是在本次加息之前,各方面還在討論是否應該再次採用提高存款準備率的手段來回收過多的貨幣。而由於自2004年下半年以來美聯儲的15次加息,已經與人民幣利率拉開了較大差距,給人民幣利率的提昇創造了一定空間,所以用利率手段限制貨幣流動性的增長也是正常的事情,而不反映宏觀政策的總體走向。

  文章最後認爲,中國目前的宏觀調控政策不會發生本質性的變化,即進行新一輪的宏觀需求緊縮。但還是要“居安思危”,警惕出現美元所導致的外需緊縮,與産能過剩所導致的國內需求緊縮“雙碰頭”局面,著眼于中期內的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切實落實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各項政策,爲可能到來的國內外需求落潮做好充分的準備。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