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警惕風電項目"跑馬圈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1 06:54:00  


  中評社香港5月11日電/今年以來,隨著國家支持風力發電的政策陸續出台和實施,長期沉寂的風力發電市場迅速被激活。半月談文章稱,在投資者蜂擁而至的甘肅、內蒙古等風力資源條件較好的省區,一些企業不計成本爭奪風力發電項目,圈佔風力資源好的區域。而就在國內風電投資者大干快上之時,國外風力發電設備廠家鑽了國內供貨能力嚴重不足的空子,紛紛乘虛而入,風電設備上千億元的“大蛋糕”眼看著被外商分而食之……

  風電項目熱得燙手

  歷經20年試驗、探索而沒有成長爲一個完整、健康的産業,中國風電産業一度被稱爲“長不大的嬰兒”,而現在,這個“嬰兒”却突然健步如飛地跑起來。

  風電突然“發力”始于2005年國家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這部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給風力發電産業描繪出了一幅美好的前景。法律出台當年,中國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增長65%,達到130萬千瓦,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了61個風電場。

  2005年一年,僅內蒙古自治區就批了176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今年實施的風力發電項目超過300萬千瓦,其中已簽了設備訂貨協議的就有280萬千瓦。據了解:內蒙古、廣東、福建、山東、河北、甘肅、新疆等省區都在規劃大型風電項目。甘肅省規劃了兩個百萬千瓦級風力發電場;江蘇省近千公里的海岸綫,幾乎縣縣都在規劃建設10萬千瓦至20萬千瓦的風電場;風能富集區的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全市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可達2400萬千瓦,未來5年將重點建設3個裝機百萬千瓦以上的風電場,風電裝機容量力爭達到300萬千瓦,建成國家最大的風電基地。

  龍源電力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王自緒說:“各大公司像跑馬圈地,一窩蜂地上,爭項目、爭設備、爭管理運營人才。風力發電設備難訂,價格居高不下,各個集團互相挖風力發電專業人才,龍源集團的好多人就被挖走了。目前的風力發電産業不僅‘過熱’,而且‘發燒’。”

  項目招標企業紛紛亮出“跳樓價”

  與業界“跑馬圈風”和各地政府雄心勃勃的規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前風力發電的效益回報幷不看好。風電專家、投資者幾乎一致認爲:目前投資風電祗賠不賺!

  原來,可再生能源法實施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出台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費用分攤管理的試行辦法,在試行辦法中,明確規定由政府“按照風電項目建設特許權招標形成的價格確定”。而由於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使得特許權招標紛紛出現大大低於成本的“跳樓價”。

  據北方龍源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測算,按照內蒙古的風力資源條件,風力發電正常的盈虧平衡點應該在4角8分錢左右,如果企業投標的價格能在這個基礎上低一兩分錢,還有可能通過加强內部管理等手段加以消化,但如果低於3分錢以上,則根本不可能保本經營。實際情况是,雖然有的投標企業在進行可行性研究時測算的成本是每度電4角多錢,但在激烈的競爭之下,投標時却出價到3角多。

  王自緒說:“目前的競標已經很不正常了。從最近的幾次特許權招投標來看,儘管專家們都提出競標價格偏離了成本底綫,但國內大的能源公司還在互相殺價,行業外一些不太熟悉風力發電實際成本的投資者也在往下跳。”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施鵬飛等專家認爲,這種狀况如果不得到改變,將使風力發電陷入全行業虧損,那就背離了國家鼓勵風電産業發展的初衷。

  據了解,在目前情况下,風力發電的投資者結構與心態正在發生微妙變化。2005年,來內蒙古考察風力發電項目的民營企業投資者有20多家,在行業內出現惡性競爭後,民營企業出現了駐足觀望的狀况,現在參與競標的絕大多數都是大型國有發電企業。

  採訪中,競標者們表示,爭上風電項目主要是出于以下幾種考慮:一是準備應對國家可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强制性要求火力發電企業必須擁有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二是多年來“摸透了”國家産業政策的“脾氣”,就等著拿到項目苦熬到全行業虧損,國家再次調整風力發電定價辦法後,産業變得有利可圖。

  還有一些人則認爲,大型國有發電企業不計成本爭上風力發電項目,是由於電力企業改革還沒有到位,項目不論賠賺“都是國家的”,沒有形成有效的成本約束,對這些國企來說,競價招標不具有真正市場意義上的約束力。

  千億元設備“大蛋糕”面臨被瓜分局面

  按照國家規劃,未來15年,全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000萬至3000萬千瓦。以每千瓦裝機容量設備投資7000元計算,未來風電設備市場份額將高達1400億元至2100億元。

  與風力發電項目的一哄而上相比,中國風力發電機組生産能力嚴重不足,産品質量無法與國外廠商相比。目前,中國較大的風力發電設備生産廠家祗有新疆金風科技公司和2004年涉足這一行業的大連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兩家。在2005年風力發電設備新增市場份額中,國內産品佔28%,主要是新疆金風科技公司的産品,進口産品佔72%。

  北方龍源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徐成龍說:“把全國所有的風力發電設備廠家的生産能力加在一起,鉚足勁加班加點生産,一年生産的風力發電機組也祗有75萬千瓦左右。”而國産風機的質量無法與國外廠家抗衡,國內能够成批量生産的風機,所用的技術都比國際水平落後了10年以上。

  爲了推動風力發電設備的國産化進程,培育國內風力發電設備製造産業,國家有關部門出台政策,要求新上風力發電項目的設備國産化率不低於70%,而且對部分風力發電特許權招標項目做出了“與國産風力發電設備廠家捆綁”的要求。但是,在生産能力與市場需求的巨大反差之下,這些規定難以落實。美國、丹麥、印度、德國等風力發電設備生産大國的生産廠家紛至沓來,在國內尋求合作。“這等於是拿我們全國電力用戶數以百億、千億計的錢,扶持了國外風電設備産業的發展。”徐成龍說。

  在國內風力發電項目集中上馬、設備需求激增的刺激下,國外風力發電機組的價格持續走高、産品供不應求,風機設備定價主動權受制於人。業內人士估算,2005年風力發電設備平均價格比2004年上漲了約20%。北方龍源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一位負責人說:“在各大公司集中上風力發電項目的情况下,風電設備成了賣方市場,價根本談不下來。這種被動局面實在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