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後管制利率”時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4 07:44:27  


  沒有人知道央行葫蘆里裝的是什麽“藥”。

  根據央行日前公佈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一季度,商業銀行人民幣一年期貸款加權利率爲5.85%,爲基准利率的1.05倍。

  巧合的是,央行今年4月底昇息,一年期貸款基准利率也被上調至5.85%,此前該基准利率爲5.58% 同一個利率水平,一個是金融機構一季度實際執行的利率水平,一個爲央行爲遏制宏觀經濟偏熱而出台的昇息後基准利率。很難想象,將貸款基准利率昇至市場實際執行的利率水平──中國央行這種“姿態性”的昇息,能對一季度的“偏熱”經濟産生多大遏製作用。

  事實上,央行也不知道,也無法知道。雖然央行上調基准貸款利率,對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水平起著水漲船高的作用,但是,自從央行打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上限管制後,市場利率水平全由商業銀行自主定價,而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也由這種利率水平决定。

  而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數據表明,如果商業銀行第二季度在利潤的誘惑下仍我行我素,央行四月底的昇息效果可能懸空。今年一季度,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加權利率比去年第四季度降低0.22個百分點。而在一季度金融機構發放的全部貸款中,實行基准利率的貸款佔比上季度上昇1.73個百分點,而實行下浮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貸款較上季度略有下降。

  一切顯示,中國已經走進“後管制利率”時代。傳統的基准利率── 一年期存貸款利率,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正在悄悄地褪色,而新的基准利率和調控方式正在形成之中。

  一年期存貸款基准利率的遲暮,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金融工具的增加,中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也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央行從直接調控轉向間接調控勢在必行,一年期存貸款利率作爲中國的基准利率顯然不合時宜。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利率市場化得到了長足的進展,貸款利率上限全部打開、存款利率下浮開始試點,公開市場、貨幣市場、票據市場、債券市場利率均已全部浮動,再貸款和再貼現的浮息制度也在完善,這一切表明,利率市場化呼之即出,一年期存貸款管制利率將成明日黃花。

  但是,中國央行目前借鑒西方市場國家的價格調控仍爲時尚早。當然,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等中央銀行的“三大法寶”,完全可以通過影響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從而影響到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但是,在目前中國匯率仍處於窄幅波動、國際收支仍呈現“雙順差”格局情况下,外匯佔款成爲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的最主要渠道,商業銀行資金因此泛濫成灾,數量調控不得不成爲中央銀行的主要調控工具。

  無論如何,目前還是中國利率政策的一個過渡時期,或者說還處於一個“後存貸款基准利率時代”。 由於貨幣傳導機制的不順暢,基准收益率曲綫的缺乏,以及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不徹底,管制利率── 一年期存貸款利率的作用仍不容忽視,甚至仍可能是央行利率政策最後的“殺手鐧”。 否則,央行也不會在2004年10月和今年四月底的調控中讓市場大跌眼鏡──昇息,而不是其他的貨幣政策工具。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作者:陳旭敏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