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能調控卡住誰的喉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9 07:51:41  


  中評社香港6月9日電/不久前,國家發改委産業政策司副司長辛國斌表示,發改委正在研究調控措施,擬對汽車行業新增産能及自主品牌等方面做出要求。據統計,去年中國整車銷量爲575萬輛,今年第一季度達到173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7%。與此相對的是,目前汽車行業産能過剩達200萬輛。有專家預測,如不對汽車投資進行限制,“十一五”末期汽車産能將超過2000萬輛,較實際需求多出一倍多。

  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評論說,汽車業似乎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而政府的“手”真能起到妙手回春的作用嗎?最近牽扯到汽車業整改的兩個重要政策,揭開了新一輪宏觀調控的序幕。一個是國務院關於治理過熱産業的11號文件——《關於加快推進産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另一個就是即將出台的《關於汽車行業結構調整若干意見的通知》。前者是針對所有産能過剩行業制定的,汽車業被視爲嚴查對象,給予重點關注;後者則是汽車業整改的具體方案,意味著國家將對汽車業進行專項整治。

  發改委的一位官員在解釋11號文件時稱,對於汽車新增産能,必須符合自主研發的條件,合資企業和本土企業在這一點上將同等對待。“合資企業至少要明確新增産能爲中外雙方合作研發,外國投資者已經在合資中得到實際利益,他們應該支持中國改善和整頓産業結構的步驟。”

  在《關於汽車行業結構調整若干意見的通知》中,有對11號文件汽車業整改內容的詳細解釋。除了所有乘用車生産投資項目都要滿足自主品牌、自主開發産品的條件之外,現有企業异地建廠,也必須滿足産銷量達到批准産能80%以上的要求。根據此通知,有專家理解爲,國家將不再新批中外合資乘用車企業,目的是加大力度支持自主品牌的發展。

  産能調控的第一刀砍在了合資企業身上,但這一刀却砍得有些無力。在汽車行業“十一五”規劃中,要求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必須突破60%。但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5年15家合資企業在華生産的乘用車近210萬輛,市場份額達到70.3%。在當今合資企業依然一支獨大的現實下,60%的自主品牌目標顯得有些不切實際。逼迫合資企業搞自主研發,這一目標就能實現嗎?

  合資企業搞自主研發可不可行,業內幷沒有一致的看法。從當前情况來看,各合資企業內部建立的研發機構,基本上是爲了防止引進車型水土不服而設置的。標致雪鐵龍集團駐中國首席代表博毅表示:“目前還沒有合資公司能生産出真正具有中國風格的汽車,不管是別克還是天籟,都是基於原有的平台,因爲成本問題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針對國內油品質量及道路條件,對引進車型進行本土化調校,在沒有研發機構的前提下,也是可以完成的,其他諸如更換內飾、增加配置、加長車體等,也不能視爲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很多合資企業建立的研發機構形同虛設,研發人員干的是調配人員的活兒,浪費投資不說,還耽誤了人才的發展。

  文章認爲,讓合資企業搞自主研發,會不會是政策制定者們一厢情願?因爲政府部門在新增産能項目報批上設置這樣一個門檻,如果外方敷衍了事,中方也不真心實意去做,自主研發就成爲一句空話。審批松了,大家都想著鑽政策的空子,結果還是回到“市場換技術”的老路上;審批嚴了,合資企業沒有新車型可引進,轎車合資的大門可能就要關閉,導致國家稅收大幅减少。

  據調查,今年前兩個月,汽車企業中虧損的佔46%,總虧損額達到11.6億元。有人說,原因在於外方通過大量進口零部件賺取利潤差價,導致合資企業入不敷出。國家對合資企業引進車型設置門檻,可能是基於上述原因,但這種做法對自主研發的促進作用幷不明顯。事實上,隨著《構成整車特徵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的全面實施,CKD組裝將成爲過眼雲烟。

  文章表示,受産能調控影響最大的不是合資企業,而是本土企業。奇瑞董事長尹同耀表示,由於産能緊張,奇瑞每個月都欠下1000多輛的訂單。目前奇瑞的産能在20萬輛左右,而2005年其銷量就達到了18.9萬輛。對於奇瑞這樣的民族企業來說,由於單車利潤太低,必須大批量出貨才有盈利的可能。在産品供不應求的現實下,祗有擴大産能,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生存下來。

  從西方國家的經驗來看,産能利用率在75%以上是正常範圍,因爲企業需要有25%左右的産能儲備,用於預防市場波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要求企業的産銷量必須達到其全部産能的80%以上,明顯是不懂市場規律的做法。

  奇瑞銷售公司副總經理秦力洪表示,就目前的市場需求而言,現有的産能以及在建的産能,也許確實“過剩”了,不過中國的市場規模也在急速擴張,目前“過剩”的産能,在未來可以通過開拓市場、把潜在需求變爲現實需求,使産能得以釋放。

  按照專家的說法,中國汽車業祗不過是結構性過剩,即無效産能過剩、有效産能反而不足。在中國100多家汽車企業中,年銷量不足1萬輛的企業達72家,其中年銷量在1000輛以下的有46家,這些企業不是應該限制其擴産,而是應該勒令其退出,否則資源浪費將相當嚴重。但是,對那些蒸蒸日上的本土企業,則沒有必要圍追堵截;在新建項目上設置重重障礙,無疑是在削弱自主品牌的力量,打擊其自主研發的積極性。

  文章稱,有人將房産和汽車做對比,認爲政府在宏觀調控上有不少失當之處。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房産業,在大部分居民無購房能力的現實下提前進入市場化,導致大城市房價上漲過快,市場泡沫泛濫。市場競爭已達白熱化程度的汽車業,完全可以根據市場規律走,本不需要政府再插一腿,却被緊緊揪住不放。政府直接運用行政手段處理問題,往往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亂”,不如讓市場規律充分發揮作用,優勝劣汰。對於汽車業,更應該如此。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