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7日電/泰國《世界日報》發表題為「中日雙邊外交關係出現解凍先兆」的社論,指出中國上半年幾件外交大事,胡錦濤訪美及胡布峰會,上海合作組織的元首上海峰會相繼完成,拓展中非關係的攻勢,也正由溫家寶的非洲之行收取階段性成果。北京外交部規劃下半年的外交工作,重點是幾個多邊外交活動,包括7月在俄羅斯舉行的G8峰會、9月的聯合國大會、預定11月在河內舉行的APEC峰會等。
社論指出,近期,中國和日本之間,出現了一系列關係緩和的動作。5月以來,展開了中日戰略對話、中日東海油氣田開發磋商、中日部長級「節能環保綜合論壇」對話、中日外長會晤等。如果說這些對話、磋商和會晤,只能視為雙方保持交流狀態,則6月上中旬始有更實際的動作,包括日本宣布解除對華日圓貸款的凍結,雙方簽署8億多日圓無償貸款的政府換文;也包括胡錦濤放話,在一定條件下,他願意到日本訪問。
這些中日關係緩和的表現,實際上是解凍先兆。中日關係出現冰凍現象,表面上是因為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不顧中方的強烈反對,堅持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背後是日本方面在多個領域、不同層次採取對中國防範、敵對的政策,從歷史問題、釣魚台領土問題、「中國威脅論」,一直延伸到人民幣匯率之爭、俄羅斯和中亞油氣之爭、東海油氣田之爭。
為了化解僵局,北京方面在處理中日關係問題上,採取了「政經分離」、「上下分開」的處理手法,不放棄對日交往、磋商,更重新佈局,擴展中日多管道、多領域的對話和交流,特別是面向日本民間和在野黨的政治對話和交流。
社論分析,北京方面採取的對日戰略,有3重原因,即中日兩國經濟關係十分密切,中國是日本第2大出口市場,日本是中國大陸第3大出口市場、第3大外資來源地,在「政冷」的同時,有必要保持「經熱」;中日兩國是鄰國,又都是地區大國,在當今世界上,不能長時間保持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中國最擔心的是日本介入台灣問題,在對日戰略上,要因之而有張有弛。
近期中日關係出現解凍現象,有雙重原因,除日本民間、社會團體和經濟界,執政當局承受相應壓力,有改善中日關係舉動外,北京的對日外交部署,也正在步入全面調整,加快準備的新階段。
以近期來說,北京關注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本月底對美國的訪問。這將是小泉在離任前,最後1次訪美,預期他將利用這次訪問,以強化日美同盟關係,以美國對日的倚重,來消解國內對他的政治壓力,也消解日中關係惡化的壓力。北京方面當然不希望小泉訪美,為中日關係再加壓力。
放長一點眼光,則是北京巳開始布局小泉後的中日關係。小泉預定9月卸任,北京不寄望未來幾個月間,中日關係出現重大突破,但要為日本權力變更後的中日關係,作出調整準備。不論是安倍晉三上任,是福田康夫擔綱,還是另有黑馬,北京力圖破解的題目,是新日本領導人登台後,中日關係有多大改善的可能,又如何著手去改善。
社論表示,可以說,北京力推民間外交、經濟外交,打破中日政治僵局,已現漸變功效,但仍在等待日本權力更替帶來「突變」和「質變」。這是因為,經歷這2年的外交征戰後,中國領導層對中日關係的定位,已另有盤算,不再只局限於「一衣帶水」的友好,也不只重現有的「經熱」,而是放眼東北亞、更放眼亞洲的大國關係,在作地區安全的戰略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