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改革爭論再次定調的深意與背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9 07:08:22  


  中評社香港6月9日電/2006年6月5日,人民日報二版發表《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 爲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提供强大動力和體制保障》,同時,新華社發出通稿,同時被全國各大媒體轉載。評論指出,“這些年來,我們之所以能够在國際風雲變幻中站穩脚跟,我們之所以能够經受住亞洲金融危機和非典疫情等一次又一次嚴峻考驗,我們之所以能够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使現代化建設的航船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破浪前進,就是因爲通過改革開放,我們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與此同時,《求是》雜誌亦刊登評論文章《推進改革開放努力實現新突破》,强調“祗有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才能爲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强大動力和體制保證。”

  南方週末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因爲兩篇文章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的基調,以及具有特殊意味的“鍾理軒”與“石平”的署名,一時成爲公衆矚目的焦點。

  這也是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溫家保總理公開表態堅持改革方向絕不動搖之後,中央就改革方向的再次集中闡述。時隔近三個月時間。

  國務院體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長李保民表示,“兩次闡述,不可孤立地看,正反映了中央對改革一以貫之的堅决態度。”也有學者認爲,中央的再度表態,還具有著某種特定的現實含義。

  評論員文章的背景

  2006年3月6日,全國“兩會”期間,在參與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講話强調,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

  之後不久,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亦公開表明:“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前進中儘管有困難,但不能停頓,倒退沒有出路”。

  中央高層兩位領導人相繼對改革方向闡明態度,當時被視爲對相關改革大討論的回應。聯繫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也是面對改革論爭,小平南方談話一錘定音,“以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提法將如火如荼中的第二次改革爭論劃上句號。

  中央黨校黨建部主任王長江此時也認爲,“歷時兩年多的第三次改革論爭,已經趨向于進一步堅持改革的基調。”

  隨後的三個月內,至少在媒體上,關於改革論爭的話題開始淡出公衆視野。而原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趙曉則表示,“樹欲靜而風不止”,一份經網絡流傳的內部會議紀要,讓原本日趨明朗的形勢,增加了變數。

  此時,中央黨校黨建部主任王長江也隱隱覺得,網絡上再度興起的某些言論,已經不再是觀點分歧的問題。他還注意到,中央已經關注到目前的改革討論。 

  重申改革的深意

  《人民日報》以及《求是》雜誌的文章,恰在此刻出台了。

  國務院體改辦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保民認爲,文章的主旨還是爲了重申中央在改革上堅定不移的態度,尤其是結合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指明未來的方向,“改革的基調是自鄧小平南方講話以來,一直延續的,從未改變。”

  他透露,此度的兩篇文章最早醞釀于“兩會”期間,此後多次討論,吸納意見,應與三月高層領導的講話,聯繫在一起看待, “中央在改革方向上的堅决態度,從未因改革論爭中的雜音發生變化”。

  但對於目睹乃至親身參與第三次改革論爭的諸多學者而言,這個時候的這篇文章,依然被認爲有著更爲現實的意義。

  “再次表態,堅定的意見,昭示中央的决策絕不會被噪音所干擾。”一位經濟學家說,“對於不同聲音,弃叫停爲引導,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至少說明,中央高層正以一種寬容的心態,包容不同聲音。”

  在《人民日報》的特約評論員文章中,稱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注意總結經驗,不斷把改革引向深入。這無疑是對任何質疑中國是否繼續堅持改革開放聲音的回應。

  評論還引述前總書記江澤民的話:“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幷非多餘,幷非畫蛇添足,而恰恰相反,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市場經濟的性質。”

  有專家指出,此次特約評論員文章也是對鄧小平理論的遵循,决策層最大的希望是將改革推向深入,而不是陷入簡單的辯論之中,因爲解决現實問題比爭論更重要。

  “中央在這個問題上是非常清醒的”,專家表示。

  改革下一步

  此次《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認爲,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

  而這樣的表述和16大的精神以及16届四中全會五中全會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無論是對分配改革還是對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判斷,相比以前都沒有改變,而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更是自16大以來反復强調的話題。可以說,决策層對改革的判斷和對改革要如何推進,早有定論。

  李保民將評論員文章的內涵概括爲“四全”。

  “改革是全世界的潮流,祗有順應潮流,沒有退路;全新的改革,以全新的思維,全新的步驟繼續推進改革;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經濟體制改革,也包括社會、政治、文化一系列的改革;全人民的改革,改革成果要爲人民群衆共享,吸納廣大群衆參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