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名詞折射中國改革新端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1 06:57:42  


在新名詞、新概念背後,中國經濟正在出現一系列的臨界噴發特徵
  中評社香港6月11日電/ 每一次重大轉折出現之前,總會有一系列的徵兆。

  上海證券報文章稱, 民族工業崛起、“政府超前引領”、“民外合璧”、“騰籠換鳥”、農村專業合作社……在這些2005年前後泉涌而出的新名詞、新概念背後,中國經濟正在出現一系列的臨界噴發特徵。“無論是企業、政府,還是整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都已顯露一些新的發展端倪。在短暫的盤整後,新一輪的騰飛將開始。”著名經濟學者、復旦大學博導尹伯成說。

  排隊上市:中國企業面臨再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內資民營經濟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佔比達49.7%。在經濟發展勢頭最爲强勁的長三角、珠三角,民營企業已經不再滿足于經濟效益,他們需要充足的資金讓他們在國際商品市場內縱橫捭闔。在這些地區,民企上市、購幷熱潮已經初步顯現。

  僅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就有50多家企業排隊上市。而廣州産權交易所總經理李正希則告知:2005年該市場的産權交易額達500億,其中民營、社會資本爲收購方的佔2/3。

  “民企上市熱、購幷熱說明什麽?第一個信號是,中國市場經濟的主體在經歷幾十年的發展後,面臨再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外在壓力。第二個信號是,中國的民族工業正在崛起,中國經濟的自主程度在增强。”華東師范大學博導沈玉芳說。

  梳理與補缺:地方政府調整發展思路

  企業在尋求新發展,地方政府也在謀劃新跨越。2005年前後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思路出現的變化雖然令人眼花繚亂,但其中有兩個新趨勢貫穿始終。

  第一個新趨勢是政府加强對經濟活動的引導。2005年,廣東的順德提出了“政府超前引領”發展思路。作爲這一思路的具體落實,順德提出的“三三三”産業發展戰略要求,三大産業協調發展,每個産業重點扶持三個以上支柱産業,每個支柱産業重點扶持三家以上龍頭企業。

  政府加强對經濟活動的引導甚至在以“無爲政府”著稱的溫州都已經出現。2004年,溫州政府强勢介入市場進程,提出“以民引外、民外合璧”,重大合資合作項目在溫州最爲稀缺的土地資源上享有優惠政策。

  第二個新趨勢是內外源經濟融合、幷舉。在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廣東南海,政府提出“要搬大樹回家”,要求以産業集群基礎,通過“嫁接外資”實現産業突破。而在長三角地區,以“外資推動型”經濟著稱的蘇州也已經提出“促進民營經濟騰飛”,要求民營經濟主要經濟指標翻番。“內外源經濟的融合、幷舉,將爲中國經濟轉型奠定堅實基礎。”廣東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中山大學教授鄭天祥說。

  突破瓶頸:經濟體制改革被賦予新內涵

  1978年,中國工農業總産值5000多億元。二十多年後的2005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達18萬億元。沈玉芳說:“在前20多年時間內,中國改革主要集中在經濟層面,經歷了一個不斷擴張的過程。目前,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正從經濟方面的‘單向突破’轉向全方位深層次探索。這是一個重大轉折。”

  “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一是經濟增長方式,二是貧富分化。目前,中國政府正在致力於這兩方面的改進。”不少專家都談到了中國决策層在發展思路上發生的變化。

  2004年以來,一度被稱爲“民工荒”結構性用工短缺在中國沿海發達地區出現,幷開始向內地蔓延。與此同時,電子信息業、房地産業、汽車産業、金融産業已經成爲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這兩種現象都說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産業正在取代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成爲中國經濟增長髮動機,體現了中國經濟增長方式這一重大改變。”沈玉芳分析道。

  而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淘汰高能耗、低效率、重污染的企業、生産工藝和産品,引導傳統製造業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向外轉移已成爲政府經濟發展的重要思路。這一輪産業結構的調整被形象地稱爲“騰籠換鳥”。

  而在消除貧富分化方面,正在高調推進的新農村建設集中彰顯了中國政府的决心。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不再局限於純粹的經濟層面,而是全社會視野中的改革。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將是基於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這會帶來一輪新的騰飛。”沈玉芳如是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