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創新型企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08 07:02:19  


  中評社香港4月8日電/ 近日,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在北京召開。工人日報發表文章稱,與往年不同,今年大會的主題是“依靠科學管理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如何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成爲上百家國內知名企業和與會專家學者關注、研討的重心。

  六因素制約企業成創新主體

  在談到中國的企業是不是技術創新主體的問題,《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專題二組、國家創新體系常務副組長孔德涌指出,中國的企業要成爲技術創新主體還存在一些問題:

  研發投入總量遠遠不足。2004年我國大中型企業的研發經費954.4億元,僅相當于福特、通用公司一年的研發經費。

  政府科技投入對企業支持不够。2003年企業研發經費中祗有4.93%來自于政府,政府研發經費大都投到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

  企業偏好引進外國技術。2004年大中型企業購買國內技術支出僅爲技術引進費支出的19%,引進費用是買國內技術的5倍。

  企業急功近利,缺乏長遠打算,重引進,輕消化,形成引進、落後、再引進的惡性循環。技術引進費與消化吸收費之比,儘管2004年翻了一番,達到了1:0.15,但是韓國是1:5,日本是1:7。

  企業研發人員雖然多,但高質量的人才都不願意去企業,碩士以上人才佔有量祗有2%左右。

  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大部分是外國企業的,佔了申請量的49%,授權量的63%;國內企業僅佔小部分,分別爲21%、12%。科技成果獎都流入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企業的科技人員、企業家拿到科技成果獎的很少。

  孔德涌强調,無論任何科技創新,如果不經過企業運作,是不可能轉化成規模産業的,不可能從知識、技術轉變爲物質財富,更不可能完成從投入轉變成新的知識和技術,再從知識轉變爲更大的物質財富這一價值循環。

  企業應强化知識産權管理

  據統計,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爲54%,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爲39%,而美國、日本、芬蘭等20多個全球公認的創新型國家,其對外技術依存度低於30%,科技對經濟的貢獻高於70%。

  研討中,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彥寧稱,創新型企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决定性力量。當前,建設創新型企業的重點和主要標誌應當是:一是要擁有主導産品關鍵技術的自主知識産權,努力提高産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二是要加大企業的科技進步和創新投入,基礎性産業的科技投入應不低於年銷售收入的3%;新興産業和産品更新較快的産業科技投入應不低於年銷售收入的5%。三是要在物耗、能耗、水耗達到行業的先進水平。四是達到國家的“清潔生産”水平。 張彥寧分析說,中國已進入必須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亟待轉變,否則難以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

  他認爲,知識産權是自主創新的主要衡量指標,也是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知識産權的創造和應用能力,已經成爲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最重要的體現。在歐美大型企業中,知識産權管理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德國西門子公司在全球設有12個知識産權管理部,有400多名員工管理著該公司15萬項各類知識産權。荷蘭飛利浦公司在全球設有10個知識産權辦公室,150名專職員工管理著該公司6.5萬項專利、25萬個商標和4000個外觀設計。中國企業面對嚴密的法律制度及高度關注知識産權保護的對手,必須提高專有技術、商標使用權等知識産權合法擁有能力及經營能力,幷强化法律保護管理。

  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互爲支撑

  在分析研究本届獲管理創新獎企業的特點時,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執行副理事長鬍新欣認爲,最近幾年,涉及技術創新的管理成果越來越多了。這是中國企業在做專、做大的過程中快速成長的重要標誌。

  他表示,實踐證明,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互爲支撑、交替進步。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技術創新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管理。比如,在立項階段,要對市場環境、客戶需求、相關産業、競爭對手等進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和戰略决策;在研發過程中,要有週密的科研隊伍的組織和研發流程的設計,特別要注重制定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勵政策;在决定大規模投産時,生産、流程、員工培訓、物料供應、品質保證等方面的組織工作可能面臨新的調整;新産品投放市場之後,營銷管理將會遇到更大的挑戰,等等。

  第二,管理和技術的創新活動在企業的發展歷程中,是一個交替進行、循環提昇的過程。一般說來,企業在其生命週期不同階段,所遇到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樣的,這個主要矛盾通常被叫做“瓶頸”或“短板”。這些“瓶頸”或“短板”式樣很多,但歸結起來祗有兩個,一個叫“管理困惑”,一個叫“技術困惑”。當管理領域中的某一個或幾個問題成爲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的時候,管理變革、創新就成爲當務之急;當産品或服務問題成爲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的時候,技術創新就成爲當務之急。

  胡新欣說,企業不斷解决這兩個“困惑”的過程,就是不斷進步的過程。企業成長過程中,技術進步總是向管理提出變革要求,管理通常以組織變革方式保證技術創新順利實施,幷且鞏固技術創新的成果。企業的技術進步是沒有止境的,因而企業的管理創新也永不停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