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管理局:中國經濟不平衡問題正加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9 10:05:29  


國家外匯局指出,中國國內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不平衡問題正在加劇。
  中評社香港4月29日電/國家外匯管理局2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國際收支順差規模繼續擴大,達到2238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3.3倍。國家外匯局指出,這表明中國國內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不平衡問題正在加劇。

  據新華社報道,國家外匯局在當日公布的《2005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中指出,經常項目順差佔中國GDP的比重已從2001年的1.3%上升到2005年的7.2%。根據國民收入恆等式,經常項目順差反映了國民儲蓄大於國內投資,也反映了國內總產出大於總需求,生產能力相對過剩。

  報告說,近年中國投資需求雖然增長較快,但國民儲蓄增長更快,導致儲蓄與投資的剩余進一步擴大,形成經常項目順差。據測算,中國投資率(國內資本形成/GDP)從2001年的38%提高到46%,而同期國民儲蓄率(國民總儲蓄/GDP)從40%上升到接近50%。

  報告指出,中國的國民儲蓄包括家庭儲蓄、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近年來這三項儲蓄均較快增長。

  從家庭儲蓄來看,中國長期形成的高儲蓄傳統,體制轉型階段社會保障、住房、教育體制等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居民預防性儲蓄意願增強。

  從政府儲蓄(政府財政收入減去政府消費性支出)來看,近年來中國財政收入大幅增長,但教育、公共衛生、行政等消費性財政支出比例較低,導致政府儲蓄增長較快。

  從企業儲蓄來看,近年國有企業利潤大幅增長,但由於國有企業與政府的利潤分配機制尚未理順,國有企業很少向國有股東分紅派息,一定程度上導致國有企業儲蓄增加﹔而民營企業由於從正規金融體系融資有一定的難度,企業往往依賴保留收益用於日常經營和擴大投資,儲蓄增長也很快。

  報告同時從國內供給和需求的角度分析指出,由於中國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後、金融市場不發達,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不能真實反映資金成本,刺激了企業的投資需求。中國新一輪「投資熱」主要集中在鋼鐵、水泥、電力、電解鋁、汽車等製造業和出口加工貿易部門,由此形成的生產能力已超出國內需求,必然導致相關生產的出口擴大、進口減少。

  近年來,在經常項目順差大幅增加的同時,中國資本和金融項目也一直保持順差,直接投資穩定增長。

  報告認為,這既反映了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巨大優勢,也在一定程度上與長期以來鼓勵外資流入的政策有關。一方面,一些地方甚至不計成本,以犧牲國家稅收、農民工利益和環境、土地為代價招商引資。另一方面,由於國內金融市場不發達,企業融資渠道有限且成本較高,一些國內企業不得不到境外融資,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資本流入。

  報告預計2006年中國國際收支仍將保持「雙順差」格局。受對外貿易較大順差和經常轉移、收益項下淨流入增加的影響,經常項目仍將保持較大順差。

  中國已經提出了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標。報告指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積極擴大內需,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深化土地、資源、社保、環保、醫療等改革﹔加大涉外經濟政策調整力度,逐步實現內外資、內外貿的公平待遇,優化出口結構,支持擴大進口,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積極培育和發展金融市場,促進儲蓄向投資和消費的轉化,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多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