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山大學”知多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18 11:37:23  


上世紀20年代位於廣州文明路的中大正門。
20年代中大校園建築之一。
20年代中大校園建築之二。
  1928年7月6日,蔣介石在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人的陪同下,前往北京西山碧雲寺靄見孫中山靈位,蔣介石語調沉重、熱淚盈眶地向國父亡靈報告他生前統一中國的願望已實現。北伐勝利了!短短兩年時間裏,這支崛起於中國南方的國民革命軍從廣州一路北上,銳不可當。

  作為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為中國的統一富強奔走呼號,他先後在廣州三次建立政權,廣州,在20年代中期的廣州民國日報上,一直被譽為中國革命的中心、國民革命的策源地。主張用武力打倒軍閥一統中國的孫中山麾下聚集了大批的革命人才,從創建黃埔軍校到組建廣東大學,孫中山以他的威望和膽識在廣州種下了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種,但是,在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部發生分裂,國民政府先從廣州遷往武漢,繼而又在南京成立政府,國民黨不同的派系展開了激烈的內部鬥爭,最後的結果是寧漢合流,在南京成立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

  之所以要回顧這段歷史,是因為中山大學的改名以及中大師生對東南大學改名的異議,都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

  中山大學乃是孫中山親手創辦,原名廣東大學,後改為中山大學。1926年,當北伐軍隊開進武昌後,武漢國民政府組建了武昌中山大學,除了表示紀念孫中山以外,那種“中央政府”繼承革命正統的態度也昭然若揭。那是一個盛行中山大學的時期,短短兩年時間裏,全國先後出現了十多所中山大學。中國歷史向來講究論資排輩的,十多所同一個名字的學校,誰先誰後誰主誰次也成了當時教育界、政界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

  當時有人建議位於南京的東南大學改名為中央中山大學,此言一出,廣州中山大學的全體師生憤怒了,當即通電全國,說“國立大學不止一處,同為中央所設,今東南大學于國立之下加‘中央’二字,於事理為不合,于文法為不通”。於是全體師生發出通電,首先從語法上指出“東南大學”加“中央”兩字就行不通,再從歷史上陳述,“中山大學系總理親手經營,於其地講三民主義,北京大學有文化上之重要地位,皆比東南根基為厚”,言外之意是,即使要加“中央”兩字也輪不到東南大學。當時廣州中山大學最不能忍受的在於此:“抑總理手創者及有光榮歷史者降下一級,實甚負總理當年慘淡經營之意”。

  不知道是否這封“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通電”起了作用,三個月後,1927年8月,廣州中山大學改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當此之時,蔡元培主掌教育,改革教育行政制度,倡設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的學術教育機構;在地方省區設大學區,以國立大學為教育行政機構,由中央任命的大學校長主管當地教育。蔡先生的本意是以學界取代教育官僚,以專家學者主管教育,但因種種原因,教育改革在兩年多以後完全失敗。

  1928年初,大學院一紙命令,各中山大學以所在地改名,只保留廣州一地,並永久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自此,持續兩年多的中山大學校名之爭可謂塵埃落定。

  但這事遠沒有結束,地處當時南京首都名為江蘇大學的師生又不幹了:江蘇大學的稱謂“既不足於冠全國中心之學府,又不足於樹首都聲教之規模”,有人向大學院請願,請把該校改為具有國際性的國立南京大學。由於大學院沒有立即回復,江蘇大學學生罷課三天。最終,大學委員會臨時會議決議,將江蘇大學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校名風潮始息。隨後,中央大學確定了“校聲”、“校色”和“校歌”,其中校歌為:“中央啦!中央啦!中——央——啦!……”校色為紫、金二色。能夠被命名為中央大學,全體師生歡呼雀躍之情躍然紙上。

  這所由1902年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發展而來的大學,在1928年異軍突起,成為首都大學,顯然與國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開。對政府而言,要掌握學界以及思想界的話語權必須借助最高學府的支持,而對於一直以民主運動聞名的北京大學,當時的國民政府並不十分認可,因此它鼎立扶持在南京的中央大學。相關資料記載,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南京中央大學“科數、學生數、教職員數和年度經費數幾近于清華、交大、武大、浙大四校的總和”。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可以說是中國大學的輝煌時期,儘管中國內亂不斷,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激烈,且加強了對高校意識形態方面的控制,但受五四以來的思潮影響,當時各高校並沒完全成為國民黨的黨訓基地。各高校自由獨立之精神大抵能夠保持。而推崇學術自由、獨立研究,又為創辦一流的大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中大”校名的故事

  1924年,孫中山把當時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法科大學和廣東省立農業專門學校合併,創立了廣東大學,任命鄒魯為校長,校本部設在廣州文明路。廣東大學與黃埔軍校一文一武成為國民黨走向執政的兩大基礎。

  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廖仲愷提議將廣東大學改名為中山大學,以資紀念。1926年8月,國民政府發佈命令,正式宣佈將國立廣東大學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1926年6月,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統率陸海空三軍,舉行北伐。隨著北伐的順利進行,沿途各省紛紛建立中山大學。

  1926年冬天,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大學和其他幾個學校合併,建立武昌中山大學。1927年,國民政府進行教育改革,建立大學院和大學區制度,分別設立了四個中央級的中山大學;廣州的中山大學改為第一中山大學,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命名為國立第二中山大學;杭州創辦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南京以國立東南大學等多所高校為基礎創辦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除這四所國立中山大學外,另有10餘所以中山大學命名的學校。

  這麼多的中山大學稱呼起來當然不方便,容易混淆,1928年國民政府要求撤銷各地中山大學,只保留廣州的一所,其餘分別以所在地易名。
  
  ▲廣州中山大學反對南京東南大學校名加“中央”二字

  據1927年5月3日廣州民國日報 昨國立中山大學委員會、國民黨特別黨部,教職員,全體學生會,致電南京黨政府及各機關雲:南京中央黨部政治會議國民政府蔣總司令鈞鑒,各省市黨部省政府各農工學商團鈞鑒,近聞有人建議將東南大學改名國立中央中山大學,聞者皆駭其不通。按國民黨黨部政府有中央,以其下有地方;軍校稱中央,以其屬中央,即國立之代詞,國立大學不止一處,同為中央所設,今東南大學于國立之下加“中央”二字,於事理為不合,于文法為不通。再就各大學歷史看,中山大學系總理親手經營,於其地講三民主義;北京大學有文化上之重要地位,皆比東南根基為厚。今若依帝制時代中外遐邇之觀念分別差等,登此尚待澄清改組之東南大學為“中央”,抑總理手創者及有光榮歷史者降下一級,實甚負總理當年慘淡經營之意。請即斥此奇議,以免騰總理不通之誚。實縱党誼,國立中山大學委員會特別黨部教職員全體學生會同叩。
  
  ▲國立廣州中山大學改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

  據1927年8月1日廣州民國日報 國立廣州中山大學,按國民黨中央議決改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昨該校戴校長,朱副校長分函各團體機關知照雲:現奉政治會議廣州分會函雲,國立廣州中山大學經議決該校定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請查照並轉知該校為荷,自應遵照辦理,除呈報及佈告分行外,為荷,此致。校長戴傳賢,副校長朱家驊。
  
  ▲中山大學再次修改校名

  據1928年2月24日廣州民國日報 國立中山大學,昨奉大學院議決,改校永遠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議決刪去“第一”兩字。昨該校特函知省政府雲,逕啟者,查國立中山大學委員會議決,蔽校永遠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一案,當經蔽校呈請大學院批示遵去後,現奉電開。電悉,貴校永遠定名為中山大學,“第一”兩字,應即刪去,特複,自應遵辦。經于即日將校名定位國立中山大學,除呈報及分函通告外,相應函達,即煩查照,為荷。致廣東省政府,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戴傳賢,副校長朱家驊。

  ▲籌備江西中山大學

  據1927年3月8日廣州民國日報 江西中山大學業於2月1日由政務委員會委任王恒、傅爾、李為璉、吳愷、彭學沛、陳禮江、吳有訓等七人為大學委員。王委員等奉命後,即於二月九日開第一次委員會議,當即推定王委員恒為主席委員,並舉定現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教授張有桐為本大學秘書主任。委員會現暫設辦公處于貢院前醫學專門學校內,秘書處已于日前組織就緒開始辦公。現一俟各處校舍修理完竣後即行開學上課。

  ●歷史地理

  ▲三十年代:中大遷往石牌新校舍

  1927年6月中山大學實行校長制,戴季陶為校長,朱家驊為副校長。當時中山大學的校舍分佈在廣州各地,而且年久失修。創辦廣東大學之初,孫中山就曾令校長鄒魯在石牌興建新校區(今天的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所在地)。由於時局動盪,再加上資金有限,一直沒有動工。

  1931年冬,許崇清擔任中大校長時,在石牌興建農學院,因國民政府的撥款中斷而停建。1932年,鄒魯請准西南政務委員會,在徵收舶來肥田粉捐中加征附加費數十萬元,此外有國民政府撥款250萬元,中大的校董會發起海內外的募捐,作為中大建校的專款,總預算在2000萬元以上。興建計劃分為三期,六年完成,1933年春動工興建。第二年秋天,第一期工程完工,農學院、工學院、法學院的學生先遷入新校舍上課。當年11月11日,為慶祝中山大學成立十周年暨石牌新校舍落成,中大學生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師生來賓六千餘人參加。

  1935年秋,因第二期工程經費不足,由陳濟棠下令國民黨軍政人員捐薪一個月,又向銀行借款60萬元方才完成。兩期工程的費用在500萬元以上。同年,中大校本部及文學院理學院遷入石牌校區。文明路舊址改為附中及附小校址。第三期工程開建時,值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建校工程被迫停頓。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先後遷往雲南、粵北坪石以及東江和連縣。1945年才陸續回到廣州石牌,但學校的設備水電設施遭到嚴重破壞。
  
  ▲1952年:“中大”和“嶺大”合併

  現在中山大學所在的康樂村的校園以前是嶺南大學的校址。

  1952年,全國高校院校調整,中山大學保留文理學院,工、農、醫、師範學院各自獨立,由中大分離出去,法學院併入中南財經學院,嶺南大學併入中山大學,中大校址從石牌遷往康樂村嶺大的校址,同時其他學校的文理科也與中大合併,組成了新的中山大學。

  嶺南大學乃歷史悠久的由傳教士創辦的大學,校園環境優美,而在1948年陳序經擔任嶺大校長後,邀請了很多知名的學者前來任教,文科有陳寅格史學大師等,醫科有謝志光、陳國楨、陳耀真、毛文書、秦光煜、許天祿等大教授,理科有薑立夫(來自臺灣)、陳永齡教授等。原嶺南大學歷史積累深厚,再加上和國際學術界的交流,併入中山大學以後,中山大學學術實力更為強大,且名師薈萃,在當時的中國聲望很高。

  ●專家訪談:各所中山大學都是有聯繫的

  被訪人:黃義祥,中山大學校史專家,曾任中大校史研究室主任,著有《中山大學史稿(1924-1949)》等書。

  北伐過程中先後成立了四所中央級的國立中山大學,廣州的中山大學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武昌成立國立第二中山大學,杭州成立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南京以東南大學等幾所學校成立國立第四中山大學。而在江西、上海、安徽、河南、西安、蘭州都出現了中山大學,共有10所左右。

  上面多所中大,在籌設之初,與廣州中大都有聯繫。一是仿照廣州中大實行委員會負責制。廣州中大1926年到1927年間曾實行五人委員會制代替校長制,這為其他中山大學所仿效;二是人事關係密切,多所中大在成立時得到廣州中大的大力支持。籌備國立武昌中山大學9人籌備委員中,在原廣東大學任職的就有6人。國立第三中山大學校長蔣夢麟,在廣東大學籌辦時就被特聘為委員會委員。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前身國立東南中山大學籌備委員吳稚輝、顧孟餘、郭沫若均在廣州中大任過要職。

  1928年初,大學院(後改為教育部)在上海議決,“將各地中山大學悉易以所在地之名,只留廣州第一中山大學,以資紀念總理”。大學院副院長楊杏佛在接受上海《民國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大學以中山名,原是紀念總理的意見,但紀念並不在多,現各省紛紛成立中山大學,不但失去了紀念的意義,且在國際上,尤感不便”。

  1928年2月,大學院正式決定:除保留廣州中山大學外,其餘中山大學全部以所在地命名。(來源:南方都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