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 |
中評社北京4月18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2024年日本《外交藍皮書》重新確認中日兩國“戰略互惠關係”。4月16日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回答有關問題時表示,2023年11月,中日兩國領導人在美國舊金山會晤時,重新確立了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定位,為兩國關係改善發展提供了關鍵政治引領。這標誌著2019年以來,日本首次將中日關係重新確立為基於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
雖然在《外交藍皮書》中,仍然將中國視為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日本首相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時,惡意攻擊中國,但是,日本《外交藍皮書》釋放出來的信息表明,歷史的天平已經發生變化。
考慮到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德國的總理正在中國訪問,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日本必須考慮今後發展方向。名義上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是,美國經濟已經千瘡百孔。巨大的財政赤字以及經濟嚴重“空心化”,使得美國經濟岌岌可危。
雖然美國花費巨資補貼在美國設立芯片工廠的外國企業,試圖以此增加美國在芯片產業領域的話語權,爭取獲得半導體產業領導地位。但是,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傳統芯片製造技術,邊際效用越來越小,使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製造的芯片不久將橫空出世,美國花費巨資設立的芯片製造工廠,全面投產之時,或許就是被淘汰之日。
由於美國國內各既得利益集團之間相互掣肘,美國經濟環境持續惡化。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把希望寄托在產業工會身上,很可能會無條件支持美國產業工會提出的各項主張。這就意味著在美國投資設立工廠將不得不考慮社會成本問題。如果經常面臨抗議遊行示威罷工浪潮,美國在生產要素領域又缺乏明顯的比較優勢,在美國設立工廠就會得不償失。
加強與美國戰略合作,無非是出於兩個目的:一個是在軍事安全方面獲得美國的保護傘;另外一個則是在經濟上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雖然美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是,在局部衝突中美國軍隊張皇失措,軍事行動虎頭蛇尾。巴以衝突導致中東地區局勢驟然緊張,美國雖然在第一時間宣布支持以色列,並且向中東地區派出軍艦,試圖產生震懾作用。可是,美國沒有想到,自己卻成了中東武裝打擊的對象。也門武裝組織在紅海地區對美國發起攻擊,美國軍艦防不勝防。
在亞太地區,美國部署航空母艦編隊,目的就是要產生威懾效果。可是,無論是在朝鮮半島還是在台灣海峽,無論是在中國南海周邊地區,還是在印度洋水域,美國軍事威懾根本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就在於,美國勞師遠征,在該地區根本不具有軍事優勢。雖然美國承諾幫助菲律賓建設基礎設施,將美國控制的菲律賓軍事基地連成一體,並且向菲律賓提供先進的通信系統,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雷聲大雨點小,根本原因就在於,美國經濟已經不足以支撐美國在亞太地區稱王稱霸。
雖然美國聯邦政府極力美化美國總統經濟成績,爭取美國總統拜登競選連任成功,但是,紙包不住火,美國經濟頽勢越來越明顯。美國政府官員討論產能過剩問題,實際上是對美國經濟不自信的表現。無論是在傳統產業領域,還是在新能源產業領域,美國已經無法和中國開展公平競爭。美國試圖以所謂的單邊制裁,保護美國市場。
從經濟結構來看,美國經濟是典型的虛擬化經濟結構。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處於統治地位。第三產業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超過80%。如果第三產業所依托的實體經濟出現問題,那麼,美國經濟大廈將突然坍塌。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支撐美國經濟的基礎是美國華爾街資本市場。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會導致美國華爾街股票市場股票價格一瀉千里。只要華爾街股票市場股票價格下跌,美國經濟就會像是沙灘上的城堡,瞬間灰飛煙滅。
美國在經貿領域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在金融領域充分利用“貨幣潮汐”收割其他國家的財富,在高科技領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美國經濟基礎十分脆弱。通過調整貨幣政策,從其他國家收割財富,使美國合作夥伴損失慘重。高科技領域實行“小院高牆”政策,導致美國戰略盟友進退兩難。日本、韓國、荷蘭等國家因為執行美國出口禁運措施,無法與中國開展正常的技術合作,經濟陷入衰退。雖然美國威逼利誘,要求戰略盟友必須跟隨美國指揮棒轉。但是,在現實利益面前,美國戰略盟友不得不考慮,如何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盡可能地走出困境。
對於日本政府來說,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是實現經濟復甦唯一正確道路。雖然日本首相在美國國會演講中,把矛頭對准中國,強化與美國的戰略同盟關係。但是,這位日本首相不得不承認,他在美國國會受歡迎程度在日本國內永遠得不到。事實的確如此。在日本國內,這位首相的支持率已經降低到20%以下。未來的選舉中,他必將被趕下台。對於日本財經界人士而言,千方百計修復與中國的關係,借助於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實現經濟復甦是當務之急。不管日本首相是否願意,都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修復與中國的“戰略互惠關係”。
“戰略互惠關係”不是戰略夥伴關係。“戰略互惠關係”是指在共同經濟利益基礎之上,實現戰略性合作。通俗地說,就是要在相互依存發展經濟前提下,推動兩國關係向前發展。對於日本來說,這是不得已的選擇。儘管日本首相意識到,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將會承受巨大的政治壓力,但是,日本首相必須照顧到國內經濟發展需求。
中國以柔克剛,以不變應萬變,促使國際地緣政治關係悄然發生改變。德國總理訪問中國,說明布魯塞爾對中歐戰略的定位發生改變。日本政府在《外交藍皮書》中恢復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表述,則說明中日關係正以看得見的方式發生變化。
德國、日本都是美國的戰略盟友。他們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不可能得到美國的支持。因此,中國與德國、日本這兩個重要經濟體之間關係發展必然會出現反復。中國與德國、日本關係發展可能會遵循下列步驟:
第一步,德國、日本企業進行戰略試探,通過加大雙向投資,進一步鞏固雙邊經濟合作關係。假如一切順利,德國、日本企業與中國企業將開展深度合作,在一些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方面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
第二步,德國、日本政府悄然調整自己的戰略規劃,在安全上繼續依賴美國,與美國加強軍事合作,在經濟上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實現軍事、經濟相分離,軍事安全托付給美國,經濟發展高度依賴中國。假如美國經濟復甦發展,德國、日本可能會加強與美國的經濟合作,與中國保持一定距離。反過來,如果美國經濟復甦乏力,那麼,德國、日本將會“近水樓台”充分利用雙向投資機制,進一步密切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關係,確保本國經濟發展基礎牢固。
第三步,如果美國鋌而走險,通過製造局部衝突,拒絕償付債務,那麼,日本、德國將保持中立。如果美國在衝突中占據主動,德國、日本有可能會跟隨美國,爭取分一杯羹。如果美國在衝突中處於被動地位,那麼,德國、日本有可能會保持中立,或者呼籲盡快停火,從中美衝突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是,美國在中國周邊地區挑起衝突甚至發動代理人戰爭,以此為借口對中國實施制裁措施,扣押中國外匯資產,拒絕償付債務。中國加強與德國、日本經濟合作,既要爭取他們站在歷史正確一邊,關鍵時刻作出正確選擇,同時又要防止美國鋌而走險,以製造衝突方式拒絕履行債務,嚴重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和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當務之急是要採取切實有效的防範措施,一方面加強與德國、日本經濟合作;但另一方面,必須增強風險意識,防止他們在關鍵時刻充當美國的幫凶,扣押中國的資產。美國單純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解決財政赤字問題。不遠的將來,美國一定會用非常手段,將自己的債務一筆勾銷。中國作為美國的債權國,在美國擁有龐大的資產,必須作最壞打算。萬萬不可在關鍵問題上作出錯誤判斷。
對於德國、日本轉向,中國當然樂意配合。但是,德國、日本只是將自己的眼睛投向東方,他們整個身子仍然在西方。況且德國、日本都已經被美國牢牢控制,因此,中國加強與德國、日本經濟合作是必然選擇。但是,必須充分意識到,美國是中國與德國、日本合作的最大變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