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時間11月11日,胡錦濤與德國總理施羅德會面。(中評社譚栩銳攝) |
商場如戰場,日歐在爭奪中國市場之際,矛盾百出,爭權奪利。中國先哲的名言“遠交近攻”,在今天仍然適用。
胡主席這次歐洲之行,進一步鞏固了中歐的經貿關係,具有十分長遠的意義。
國家主席胡錦濤到歐洲三國訪問,受到隆重熱烈的接待,取得多項成果,再次向全世界展示和平、發展、合作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11月8日至10日,應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邀請,胡錦濤主席到英國進行國事訪問。英女王在皇宮舉行盛大的國宴,歡迎來自東方的友好大國。女王說:中國的發展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和羡慕,英國歡迎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的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英中關係潛力巨大,機會豐富,加強雙方互利合作,必將造福兩國人民。
中英深化戰略夥伴關係
英國首相布雷爾在首相府與胡主席舉行會談,議題包括兩國經貿、國際安全、全球氣候暖化等問題,還有解除對華武器禁運這一敏感的話題。布雷爾是歐盟本屆輪值主席,但因英美的特殊關係,不能違背美國的強烈反對,而解除對華武器禁售,但布雷爾表示會朝著解除禁令的方向努力。
中國爭取歐盟解除售武禁令,仍為爭取政治上的平等待遇,並不急於購買歐洲昂貴的武器。這次胡主席訪英,雙方簽訂價值十三億美元的訂單,包括中國國際航空向英國勞斯萊斯訂購價值八億美元的訂單,以及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與空中巴士一次價值五億美元的協定。這兩份協議,將大大提高中國民航服務業的水準。
中英兩國有二百多年的交往史。1792年英國首次派出了龐大的訪華團,到北京要求開展貿易,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但是,被自詡為“天朝上國”的清政府拒絕。1840年英國用“堅船利炮”打開閉關自守的中國大門,並逼清政府簽訂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割讓香港。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英國搶先承認。1997年7月,中英雙方共同完成香港主權移交工作。
英國一直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但是,隨著中國迅速崛起,務實,靈活的外交傳統,再次發揮作用,兩國經貿關係迅速發展。去年的雙邊貿易額達到1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今年上半年已達到110億美元,同比增長30%。英國已成為中國在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英同意深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加強交流合作。
中國大力採用德國科技
胡主席第二站訪問德國三天,亦受到隆重的歡迎。胡主席先後與即將離任的總理施羅德,以及新當選的女總理默克爾舉行會議。
施羅德是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在他當政期間,大力推動中德合作,積極推動歐盟解除對華售武禁令,雙方經貿關係突飛猛進。2002年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去年,兩國貿易額達到542億美元,預計今年可突破600億美元;而到2010年,將超過一千億美元。自今年起,歐盟與中國的貿易已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夥伴,雙方經貿往來暢旺,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施羅德當政期間,朱熔基總理引進德國的技術,在上海浦東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商用的懸浮列車。雖然它的經濟價值有限,但是,標誌著中國決定大力採用德國科技,而排斥日本的科技。中國大連、四川已先後試製出國產懸浮列車,不可否認是向德國學習。報載,浦東的懸浮列車要進一步延伸到虹橋機場,再下一站到杭州,德國願意再轉讓科技,讓它提高商業價值。二千多家德國大中小企業,爭先恐後進入中國市場。它們的產品質量優秀,科技含金量高,而更重要的是,它們大多願意轉讓(或逐步轉讓)科技專利,有的與中國的企業合資合作,準備長期紮根中國。
這次胡主席到訪,中德雙方又簽署了交通、衛生、通信等多項合作協定,其中包括,西門子向中國出售60列高速鐵路列車,標誌著中國進一步引進德國科技來發展經濟。
價值15億美元的高速列車,將於2008年起行走於京津城際軌道,最高時速可達300公里。這條全長150公里的高速鐵路,將兩個直轄市連為一體,即可紓緩奧運會期間的交通,亦可促進兩市融合,帶動京津塘為核心的環渤海灣經濟圈的發展。
如果說,浦東的懸浮列車是朱總理的“政績工程”;那末,可以相應地把京津的高速列車,稱為胡溫的“政績工程”,它可以推動中國幾百萬公里鐵路的高速化,其創造的經濟效益更不可估量。
中國有13億人口,大載客量的火車應是未來主要的交通工具,耗能高的汽車,以及昂貴的飛機,只能居次;不過,造價昂貴、噪音大、技術不穩定的懸浮列車,也未到達大量採用的階段──這是內地“輪軌派”與“懸浮派”爭論後得出的主流意見。這項結論,可見于在建設京滬高速鐵路時,不採用懸浮列車而仍然用傳統的輪軌,但輪軌列車必須提速,因此,這次京津線採用的德國高速列車,可作前期試驗。一旦中國掌握高速列車的製造技術,並向全國推廣,將使全國的交通狀況煥然一新。
儘量減用日本貨
日本多年來,一直爭取承建京滬高速鐵路,但中國民眾的反日情緒高昂,加上日本右派一再作出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所以,再一次被趕出中國的鐵路建設市場。在其他領域,包括電子、機械、汽車、化工等,中國愈來愈多採用歐洲科技而儘量減少用日本貨。這並非偶然現象,而是有長遠的戰略考慮的。
多年來,中日關係一直是“政治冷,經濟熱”,日本右派咄咄逼人,一再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在歷史問題、臺灣問題、東海問題上,一再挑戰中國。日本右派經常叫囂,中日關係如果惡化,必定會損害中國的經濟。他們自以為在經濟上中國還要依靠日本,所以,有恃無恐,大力反華仇華勾當。
所以,中國應該做好“政治冷,經濟也冷”的兩手準備,從戰略高度調整對日的經貿往來,分散政治風險,而最可行的方法是聯歐抗日,多採用歐洲的科技,大力發展中歐經貿往來,來抵銷中日經貿冷帶來的衝突。
二戰期間,日德同盟,夾攻中蘇,但卻各懷鬼胎而被逐一擊破;今天,商場如戰場,日歐在爭奪中國市場之際,也是矛盾百出,爭權奪利。中國先哲的名言“遠交近攻”,在今天仍然適用。
胡主席這次歐洲之行,進一步鞏固了中歐的經貿關係,具有十分長遠的意義。
來源:香港大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