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當前的産能過剩應增强戰略思維和市場眼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29 06:31:35  


  中評社香港7月29日電/要正確應對産能過剩,準確把握産能過剩程度,提出符合市場經濟方向的應對之策十分必要。中國經濟時報發表文章如是說。

  一、當前産能過剩程度的判斷:局部性、結構性、體制性過剩

  文章稱,前兩年做出産能過剩判斷,一個重要依據是産能擴張過快,在宏觀調控成效大、增速回落的情况下,將造成需求不足、供過於求。但是,從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面看,缺乏嚴重過剩的足够理由。

  一是經濟增長快、利潤水平高,不具備普遍過剩的條件。産能過剩是市場週期中經濟處於低谷的表現,出現在復蘇、高漲、危機、蕭條四個階段的後兩個階段。這一輪經濟週期的最大特點是平穩,成功避免了大起大落,主要經濟指標表現良好,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高達9.9%,投資高達25.7%,工業增長16.4%出口增長28.4%,分別比27年來的平均速度高0.3、5.2、5和11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經濟加速,GDP增長率達10.9%、利潤增長25%左右。即使現在過剩較重的冶金、有色、建材、汽車製造等行業,利潤也分別高達數百至千億元,幷沒有出現虧損行業,是歷史上最好的年份之一,一些行業利潤“增幅”下滑,是因爲上年基數過高,在“暴利”基礎上適度回調,也是合理的。比如,即使利潤下降24%的汽車行業,利潤也高達513億元,是在2004年利潤暴漲基礎上的合理回歸,而且這種回落也是我們前年宏觀調控時所希望的。鋼鐵行業1998年利潤僅12億元,2004年猛增到1261億元,2005年達1274億元,仍處於暴利階段;家電行業利潤下降了1.5倍,但仍有100億元利潤。今年1-5月工業利潤仍然增長了25.2%,幾個過剩行業的狀况不一,鋼鐵、化纖行業利潤下降,但汽車、有色等行業利潤還在大幅上漲,其中交通運輸設備利潤上漲了76%、有色上漲了90%,今年的過剩狀况幷沒有加劇。而且,當前與産能過剩較重的1998年相比,效益指標明顯要好得多。1998年,中國工業利潤下降了14.4%,14個大行業中虧損或微利的就有6個,虧損面高達29%,虧損企業與利潤總額之比爲119%,顯然比現在的情况嚴重得多。

  二是經過國際對比,當前的總體過剩率幷不高。據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産能過剩主要指已形成的産能,一般年份産能利用率在70%-90%之間波動,低於70%才算不“合理”。1959-2005年,美國製造業産能利用率平均爲81%其中耐用消費品爲78.7%最高年份1966年爲91%,最低年份1982年爲71%,而且加工深度越高,産能利用率越低,其未加工品、半成品、成品的産能利用率分別爲86.1%、82.8%和79.4%。有的産業産能利用率很低,比如美國汽車行業産能利用率平均才77.6%,合理下限是65.6%,比中國現在汽車的産能利用率低了近10個百分點。而且,中國目前不少分析把潜在産能(在建和擬建)也計入過剩,這顯然比美國的口徑更大。况且據業內人士透露,有的行業 “虛報”産能、統計水分較大。

  三是過剩的局部性、結構性特徵明顯。首先,不是各個行業都過剩。事實上,從國家發改委擬出的11個過剩行業來看,産能利用率低於70%的祗有鐵合金、電石、焦炭3個小行業;産能利用率在70%-80%的有汽車、鋼鐵、電解鋁和水泥等4個行業;其餘電力、煤炭、紡織等行業根本沒有過剩。可見,當前工業的總體過剩率幷不高。其次,也不是所有産品過剩,是“有效産能不足,無效産能過剩”,是一種低水平的相對過剩。比如汽車行業苦樂不均明顯,二汽神龍與一汽大衆設計産能都是15萬輛,但前者從來沒有達到過;後者一直供不應求。去年廣州本田、北京現代、奇瑞等爲産能不足、丟失訂單而難過,但有的企業爲生存而犯愁。

  四是過剩的市場原因與體制原因交織,其中體制是主因。中國産能波動非常大,有的行業一年産能就能增長70%-80%,遠高於美國3%—5%的穩定增長水平,帶有明顯的盲目性與不合理性,容易形成過剩。造成這種情况的原因較多,如市場需求的迅速增長等,但更重要的是體制因素:投融資體制、財稅體制、業績考評機制、生産要素價格過低、國企投資約束不强等體制因素,使地方與中央在宏觀調控取向上往往看法不一致,助長了過度投資和産能過剩。加之在現存體制下“壞”企業難以退出市場,兼幷重組困難,使市場自動調節能力大打折扣。

  因此,應辯證地看待當前的産能過剩,既要看到利潤下滑、虧損企業虧損額上昇的一面,更要看到總體盈利很高、利潤理性回歸的一面;既要看到部分行業過剩的一面,更要看到部分行業供給緊張的一面;既要看到部分行業擴張沖動明顯、潜在風險增大的一面,更要看到經濟基本面良好的一面,充分認識當前過剩的局部性、結構性、階段性和體制性特徵。

  二、從長遠來講,看待産能過剩需要更寬廣的視野

  文章表示,對待産能過剩,既要借鑒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經驗,也要充分吸取1998年壓縮産能的經驗和教訓,放在市場化、國際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來考慮,增强戰略眼光。

  1.産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態,要接受、習慣和利用過剩。

  市場經濟總體上是過剩經濟而不是短缺經濟,發達國家一般都有20%左右的過剩,美國産能利用率很少超過90%,說明産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狀態。市場週期波動有其內在規律,在經濟收縮期出現適度過剩,大部分可以通過市場調節回歸到正常水平,而且這一階段也能促進結構優化和昇級。

  ——過剩是市場競爭的前提。市場經濟主要是買方市場,沒有重複建設與過剩就不會有市場競爭,過剩是市場競爭的常態和必然結果。既要看到過剩導致利潤下降、資源浪費等負面的作用,也要看到適度過剩有利於促進競爭、推動技術進步與産業昇級。例如,民營企業進入、競爭加劇使鋼鐵行業出現了前幾年夢寐以求的兼幷重組,如鞍鋼與本鋼、武鋼與鄂鋼和柳鋼、首鋼與唐鋼和水鋼、唐鋼與宣鋼和承鋼等重組加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簡稱國發中心)的研究表明,中國汽車産業之所以脆弱,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沒有經歷市場開放和充分競爭的過程,我們不能祗要市場競爭的“好”結果、而不要競爭的“壞”過程。而且尤需强調的是,國內市場大是我們的優勢,經過國內激烈競爭的産業,往往具有很强的國際競爭力,這也是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力”理論的核心內容。相信祗有經歷了産能過剩和激烈競爭的“陣痛”,中國才可能走向製造業强國。

  ——市場越完善,自動調節過剩能力就越强。在競爭充分的市場,企業進入、退出機制較健全。一旦出現嚴重過剩,市場就會加速兼幷重組,劣勢企業會被收購或破産退出市場。比如中國中小型的餐飲業和一些娛樂性服務業,不斷地生生死死,不斷地“改朝換代”,資産不斷被重組優化,這樣就不會産生過剩的擔憂;與此同時,當前過剩嚴重的主要是過去民營企業進入難、低效企業退出難、競爭不充分、重組困難的行業。

  ——過剩符合市場經濟中的産業成長規律,不同發展階段會産生相應的過剩産業。每一産業一般要經歷孕育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個階段。在前兩個階段,市場需求的擴張快于生産能力的擴張,導致企業會過度進入該行業,産能過剩也會逐步變大,從而進入後兩個階段。而且,中國每一發展階段都有一些主要過剩産業。中國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演進的過程,也是一些行業産能過剩的演進過程,如上世紀80年代家電過剩、90年代紡織過剩、新世紀的電解鋁、水泥、鐵合金、電石、焦炭等過剩,現在汽車、鋼鐵、電力等也面臨産能過剩的挑戰。可見,中國産能過剩是在消費昇級與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産生的,過剩出現持續性和此起彼伏的特點,但沒有出現集中過剩。

  2.産能過剩是動態的,從近期看過剩的産業、從長遠看可能産能不足。

  “産能過剩”因時而异,應放在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動態地把握市場的長期需求。中國工業化進程總體上剛到中期,城市化水平才43%,人均GDP才1700億美元,城鄉消費都在昇級,這决定了國內需求的長期潜力巨大,下一步原材料工業和中高檔消費品的市場空間依然廣闊。

  以鋼鐵爲例,一般國家在工業化初、中期,鋼材需求穩步增長,到工業化後期才會緩慢下降幷趨于穩定。根據國際經驗,主要發達國家人均鋼材需求都達到500公斤左右,比如美國鋼材年産量最高曾達1.6億噸,日本達1.1億噸。國際鋼鐵協會的統計也表明,人均GDP在3000美元-3500美元時,一個國家的鋼材消費才達到飽和狀態。目前中國工業化仍在加速,人均鋼材消費200多公斤,不到發達國家一半,鋼材社會存量剛過30億噸,而美國累計已達100多億噸,日本80多億噸,差距還相當大。國發中心預測到2015年後中國鋼材需求才會達到最高點。

  汽車也是如此。現在中國汽車人均保有量祗有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的1/6、發達國家的1/10左右,現在需求比較强,汽車消費昇級明顯。據國發中心測算,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將達1億多輛,是現在的3倍多,届時中國很可能超過美國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産國。中國的汽車市場總規模祗佔世界汽車市場的8%,但是增量的最大部分是在中國,得中國市場者勝;加之中國中高級汽車的盈利率遠高於世界其他地區,各大公司增加産能、搶佔市場也是合理之舉。可見,在中國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前,當前過剩的産業還有較大的國內增長空間,一些行業的國際市場空間也在快速增長。

  3.産能過剩是“開放”的,從國內市場看過剩的産業、從國際市場看不一定過剩。

  産能不是“封閉市場”的概念,比如日本年産鋼1.1億噸,本國祗消化6600萬噸,但其産能仍沒有“過剩”,因爲有40%供出口。中國在産能過剩判斷上,也應放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來考察,增强國際市場眼光。

  ——中國許多産品國際市場依存度高,分析是否過剩要從世界總需求出發。比如中國彩電、冰箱、空調等家電的出口依存度達50%左右,電腦、DVD、皮革服裝等達到80%。從國內需求看是過剩的,放在國際市場上就可能不會過剩。例如,1998年紡織業改革脫困時認爲壓錠到3000萬比較合適,到2000年壓到3400萬錠,但2005年發展到7500萬錠還沒有明顯過剩,因爲紡織出口佔國內産量的1/3,佔世界市場的1/5,國際市場消化了過剩産能。鋼鐵也是如此,去年上半年以後,國內鋼價一路下跌,但目前美國板材鋼材價格很高,利于中國出口,今年1-2月,出口增長23%,進口下降19.5%淨出口85萬噸,鋼鐵過剩産能在國際市場上得到消化,拉動了國內板材價格大幅度反彈。

  ——中國一些過剩産業發展的國際市場空間仍然較大。從1998年-2005年,中國製造業在世界的比重從5%提高到8%以上,下一步中國要進一步成爲世界製造中心,製造業的國際份額有可能提高到20%以上;與此相對應的一個重要外部條件是:發達國家仍在“去工業化”,經濟向服務業轉化,如美國製造業比重從1977年的21.6%降到2004年的12.1%這一下降勢頭仍在持續;而中國正在加速工業化,從1980年-2005年,中國工業增長了14.3倍,但美國、日本、德國分別祗增長了92%、50%和37%。2005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約7500億美元,祗有美國的52%。隨著工業化加速,中國製造業無論是總量還是佔國際市場份額,都將持續提高。

  ——中國出口産業格局發生重要變化:鋼鐵、汽車等資本密集型産業正在成長爲新的出口主導産業。中國出口的全産業鏈條正在形成,上世紀80年代是輕紡産品,90年代是一般機電産品和加工組裝的高技術産品,到了新世紀,鋼鐵、汽車、船舶等資本密集型産品的出口能力正在顯著增强,今年一季度的淨出口就達266萬噸(含鋼坯)。但現在中國鋼鐵出口才佔世界市場的5.2%,未來幾年很可能擴大份額。中國汽車的國際市場份額更低,2005年出口19億美元,僅佔世界8500多億美元的0.8%左右,分別祗有歐盟的1.3%、日本的5.4%和美國的8.2%。2000年以來,中國汽車産品出口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4年、2005年增幅分別高達76%和144%,充分顯示了中國出口潜力。
  現在跨國公司巨頭對中國出口的擔心也可反證,他們憂慮中國鋼鐵、汽車業的明天就是中國紡織業的今天。中國要達到這一步,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利用國內市場規模大的優勢,展開充分競爭,從而獲得國際競爭力,佔領更大的國際市場份額,如同家電、紡織、DVD等走過的道路一樣。

  4.産能過剩主要是中觀或微觀概念,政府應自覺把握“補位”與“退位”的界限,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市場機制上。

  當前國家出台過剩産能的有關政策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是必要和及時的,也符合中國經濟轉軌時期的需要。但是也應看到,計劃體制的慣性容易使人們立即干預産能。從發達國家和我國1998年後的經驗來看,對於産能多少的把握,企業與市場更爲敏感,政府往往難以獲得足够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對策。這一特點决定了在過剩的調節上,應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努力增强市場意識,有所爲有所不爲。

  ——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産能是市場主體而非政府關注的重點。産能是一個中觀或微觀概念,在市場化程度高的國家,産能是行業協會或大量微觀企業關注的指標,而非政府關注的重點。但對於正處於市場化轉型的中國而言,政府職能還沒有徹底轉變,大量國有資産還需要政府進行指導和調控,産業結構調整仍是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這無可厚非。但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完善和政府職能的實質性轉變,過剩産業結構調整應主要交給市場自發調節。

  ——日本經驗表明,政府對産能的調控能力有限。日本調整汽車産能過剩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上世紀60年代初日本政府認爲汽車競爭過度、出現産能過剩、設備利用率低等問題,將出現“開工率50%以下”,所以希望“將國內汽車廠改組爲三大集團”,幷禁止其他企業進入;本田希望進入,通産省認爲其總裁“精神不正常”,但事後證明本田的自主發展很成功,日本政府事後也承認日本汽車稱雄世界主要得益于民間企業的努力和市場競爭。這值得我們深思,認清政府“該作爲”和“不作爲”的界限。

  ——歷史經驗表明,政府對産能的預測準確率普遍較低。政府調控的重要依據是對未來需求的預測,但市場預測非常困難,特別是 中國經濟轉軌階段,不確定因素太多,預測更是難上加難。如電力行業,1999年後一直在“壓”,到三年前電力非常短缺,現在又開始憂慮電力即將過剩;2001年入世應對時,鋼鐵界普遍認爲,2億-3億噸就超乎想象了,已遠遠超過美、日的最高産量,但去年我國已達3.5億噸,這是否又到了極限?恐怕還不够;汽車更是如此。1981年、1990年、2000年和2004年已出現四次過剩,但每次過剩和此後的回昇,都沒有被準確預測到,如“九五”的預測高估了需求“十五”的預測却大大低估了需求。因此,過剩是根據市場需求來確定的,是相對和動態的,在市場波動較快的情况下,政府跟在後面調控産能,既很被動,也容易滯後。

  ——1998年調控過剩的實踐表明,完善市場准入與退出機制、保障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更加重要。過去我國關“五小”的經驗教訓值得認真總結。因爲政府缺乏補償措施,企業會採取各種形式規避行政措施,比如關小水泥、小玻璃行業,前幾年下了很大决心,這一輪經濟擴張後馬上又上了一大批,去年又出現了利潤大幅下滑,因此不能簡單重複過去關“五小”的措施。紡織業實際上幷沒有出現過剩,因爲70%以上的投資來自于民間,民間資本對市場是高度敏感的,如去年化纖行業遇到了困難,投資立刻下滑。因此,在競爭性行業,市場會幫助企業在發展中淘汰、在淘汰中昇級。而且,現在特別要注意防止出現限制新進入者、保護在位者的政策取向,防止變相將民營企業與符合法規的中小企業逐出市場,這樣會扭曲市場供求,妨害公平競爭與企業優化重組。

  基於上述四點分析,我認爲,當前應對産能過剩,需要努力促進市場公平競爭、促進市場准入與退出的便利、促進企業邁向國際市場、促進政府適時補位與退位。

  三、應對産能過剩的基本思路

  文章稱,應對過剩産能,需要總量與結構結合、治標與治本結合、國際與國內結合。

  1.調控好經濟總量,奠定防止過剩的宏觀基礎。經濟速度既要防過低,也要防過高。速度過高了易造成産能過度擴張,根據過去經驗,中國GDP超過9%、投資超過20%,就應防過熱;同時速度不要過低,以免需求不足産生大量過剩。當前的重點是控制經濟增長過快,防止持續過熱與高漲。同時,加强市場信息預警與引導,借鑒美國月度、年度公佈分小行業的詳細産能利用數據的經驗,定期公佈中國各行業産能利用率,强化間接引導與間接調控:既引導企業投資决策,也引導信貸投向。貨幣政策應更多地從宏觀層面適當控制貨幣總量,防止過度投資,控制新增産能。

  2.從深化改革上“治本”,形成預防過剩的體制基礎。要針對投資盲目擴張、競爭不充分、企業進入難、退出難和兼幷重組難等痼疾,加快體制改革。特別是要研究解决處置已形成資産的困難,爲兼幷重組創造便利,改變在同一個大城市不同區之間企業兼幷重組都很困難的局面。保障各種所有制企業、大中小企業公平競爭,防止借機爲市場准入、民營經濟、中小企業設置更多的不合理障礙。

  3.從供需兩方面“治標”,確立緩解過剩的政策基礎。從短期來看,要“减少無效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既要從供給方面“堵”,也要從需求方面“疏”。具體來講是六個字“壓、調、改、消、出、轉”:即,在供給方面,壓縮、調整與技改昇級;在需求方面,擴大國內消費,穩定出口,幷適度對外轉移産能,實現原産地多元化,化解經貿摩擦。

  4.放眼國際市場,創造化解過剩的良好外部環境。對於有望成爲出口主導産業的新行業,不要過分渲染産能過剩,提前做好貿易摩擦防範工作。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