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百年老店 英九中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12-06 19:56:36  


百年老店 英九中興
  中國國民黨,由孫中山先生創立,其前身為中國同盟會。1912年,同盟會聯合4個小黨派改組為國民黨。1919年正式稱為中國國民黨。1923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發表了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在孫中山領導下,於1924年1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實現國共合作。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實現合作,經過八年抗日戰爭,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頑固派,重新挑起內戰。1949年7月16日,為挽救敗局,國民黨頑固派成立“非常委員會”,由蔣介石任主席,1949年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由大陸遷往台北。蔣介石連任總裁至1975年4月5日去世。蔣介石去世後,廢除“總裁”制,改稱中央委員會主席,由蔣經國連任至1988年1月13日去世。其後則由李登輝繼任至2000年3月,國民黨在台灣大選中失敗,李登輝被迫下台,由連戰繼任。2000年6月18日,國民黨召開“十五全”臨時會,連戰正式當選為黨主席。

  改革國民黨一直是李登輝的一項重大任務。因此,在台第九屆“總統”選舉後,國民黨便刮起了“革新”之風。1996年4月8日,國民黨中央展開“黨務革新”規劃、部署工作。隨後,國民黨中央組工會、台灣省黨部等部門根據李登輝的指示,進行了“黨務革新”的探討。7月24日,組工會草擬完成“黨的再造案”。7月27日,國民黨中央召開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委員會議籌備會,確定了國民黨“再造”的五大實施綱領,即“調整組織、文宣造勢、深耕社區、推動政黨合作、探討民意與改進行政管理”。8月8日,國民黨十四屆四中全會議題研修小組修正通過“黨的再造”案,將原方案的五大內容修改為“組織動員、文化宣傳、政策協調”三大內容。8月15日,國民黨黨會通過“黨的再造”案,確定前述三大內容為三大改造主軸,並決定送交月底召開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進行最後的“表決”:“表決”之後,國民黨中央成立“執行小組”,以4年為期,以便在公元2000年以前完成國民黨的“再造”。

  《台灣周刊》一篇署名沅的文章曾專門就國民黨的再造問題作了深入分析。

  國民黨的“再造”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調整結構,歸口管理。本著“中央精簡、省級整合、地方充實”的原則,將國民黨的組織規劃為“組織動員”、“文化宣傳”、“政策協調”三大塊,全面檢討各種各級黨訓之組織結構、工作項目與員額配置。具體做法是,將中央現有工作會、委員會並入這三大部門,不能並入者或裁撤,或與其他組織合並;各省級黨部作階段性和局部性調整,未來部分省組專業黨部因為功能萎縮等因素將考慮合並;歸並特種黨部,部分特種黨部劃歸地方黨部;整合黨營事業,強化經營管理;地方區黨部之等級、員額編制與經費,依據選民數、黨員數及投開票數配置;調整地方黨部之轄區與業務職掌;現行村裡區分部改稱工作責任區,工作責任區所屬黨員劃編小組,居住在工作責任區內之專業黨部黨員實施雙重任務編組;縣市黨部成立“服務基金”管理委員會等。國民黨現已將“黨營事業管理委員會”改名為“投資事業管理委員會”,並將原由中央文化工作會主管的黨營文化事業歸口到“投資事業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其它組織的調整工作正處醞釀、協調實施之中。

  第二,精簡人員,節省開支。由於歷史原因,國民黨的黨機器特別龐大,每年的人事開支近40億元新台幣。面對外界對黨產的詬病和越來越沉重的選舉經費負擔,國民黨不得不採取節省開支的辦法。一是裁撤、合並中央及地方機構,減少人員編制和員額,檢討人事晉用、退休制度,力爭將每年的人事費壓低到20億元以下,將節省下來的經費投入輔選。二是整頓黨營事業,將《中華日報》與《中央日報》合並,減少虧損,精簡黨營文化事業人員,並將黨營文化事業歸入“投資事業民族管理委員會,明確規定黨營文化事業以營利為主要目標。三是在地方黨部中成立”服務基金“,將黨員繳納的黨費或其他捐款,一半存入”服務基金“,另一半及”服務基金“所生利息作為縣、區黨部服務活動及經營工作責任區經費,減輕中央黨部的財務負擔。

  第三,轉換組織功能,提升黨的競爭力。使黨務系統完全服從、服務於選舉。未來黨務工作的重點:一是了解民怨,將民意反映給行政部門,使“黨工義務化”、“組織社區化”、“活動社會化”、“運作服務化”,讓民眾真正感受到國民黨的關懷,發軍“全民政黨”的力量;二是“公職掛帥”,公職人員與黨務系統結合,讓基層黨部成為黨籍公職人員的服務中心,各地黨部及黨工都要以輔選黨籍公職候選人和為現職公職人員服務為工作重點,以輔助黨籍公職人員的好壞作為考核黨工的主要指標,並實施輔選責任制。歸結起來就是,國民黨未來的組織構成及運作都要以贏得選舉為中心目標,使國民黨立於不敗之地。

  第四,下放權力,充實地方黨部。一是地方黨務自治,將中央一條鞭式的指揮權下放到地方,使地方黨部有更多的自主權。為此,擴大縣、市黨部組織,規定各縣市黨部除票選的縣市委員會委員外,還擬將該縣市的“立委”、“國代”、省議員、縣市長、縣市議會長列為當然委員,並由這些委員互選出縣市黨部主委,改變過去縣市黨部主委由中央派任的做法。二是整合地方黨部,把公職人員的競選總部、後援會納入地方黨部組織系統,使這些本是地方派系領袖的公職人員參與黨的決策、協調,以有利於改善已往地方公職“民代”與黨務系統壁壘分明的弊病。

  第五,強化政策協調,推動政黨合作。未來國民黨中央與地方組織除了輔選之外,另一重要功能是做好各行政部門與“國會”協調和國民黨與在野黨協商的工作。黨組織要熟悉黨籍“國會議員”的情況,及時將他們的意見向中央反映,化解他們與黨組織及他們之間的恩怨情結,使他們能與各級各種黨團組織保持一致,保証國民黨的政策順利實施,保住國民黨的執政地位。為了化解反對黨的壓力,繼續保持身份,國民黨決定推動“政黨合作”。為此,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制訂了“政黨合作辦法”,中央高層人物也頻頻與民進黨、新黨接觸,如李登輝會晤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吳伯雄造訪民進黨與新黨、決定與新黨共同成立“新時代論壇”等。國民黨還在“國民大會”成立超黨派的“修憲委員會”,將“政黨合作”的范圍確定為“國家安全”、“憲政體制”、公共政策和民生法案,力求使政策協商制度化,發揮政黨良性互動功能。

  第六,加強黨員聯系、擴大黨員隊伍、培養政治人才。依西方國家政黨管理的模式來加強與黨員的聯系,擴大黨員參與面,借重義務幹部,運用資源,邀請各級選任從政黨員共同推展基層黨務工作;吸收菁英入黨,壯大基層組織;結合外圍組織,推展社會群眾運動,增進國民黨與社運界的關系;培植政治人才,對形象清廉、具有發展潛力的黨員,分別納入人才庫,有計劃的予以培植、訓練、儲備、適時輔導參加公職人員選舉。

  李登輝推動“黨務改革”,目的是想通過機構調整、人事革新、決策模式的改變來排除異已勢力,培植自己的班底,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新權威。但由於國民黨內長期陷入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派系紛爭,李登輝主導的“黨務革新”受到了黨內的批評與掣肘,各種革新方案要麼擱淺,要麼走調,或者只有部分項目得到落實。李登輝推動的“黨務革新”一再延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自1989年以來,台灣每年都有大選,國民黨為了保住執政地位而全力應付各項選舉,以至於對黨的改革沒有投入很大的精力。但“總統”選後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以李登輝為首的主流派已完全主控國民黨權力中心,非主流派勢力的影響力極弱,國民黨領導體系趨於一體化、單純化,李登輝想推動的“黨務革新”阻力已排除。其次是“總統”大選過後,台灣要到次年底才有選舉,這樣就出現了選舉“空當期”,國民黨有時間與精力來進行黨務的整頓。而推動國民黨進行改造的最大原因在於國民黨面臨新的形勢,甚至瀕臨危機,迫使國民黨不得不進行改革。一是國民黨在“國會”中的優勢地位逐步喪失,在“立法院”中已實質不過半,國民黨執政黨地位岌岌可危。二是黨組織對黨籍公職人員的約束力下降,中央的政策難以貫徹實施。三是選民對國民黨的認同感減少,社會菁英不願加入國民黨,社會資源大量流失。四是面對政治多元化、反對黨不斷強大的現實,國民黨必須放下一黨獨大的身段,處理好與反對黨的關系,並善加利用反對黨之間的矛盾。基於以上原因,國民黨在1996年4月以後就著手黨的整頓與改造。之後,國民黨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改造計劃。

  國民黨的這次改革或許會給國民黨帶來一些生機。但問題是,從方案規劃的紙上作業以落實到具體項目上存在相當的差距。首先,李登輝要把國民黨組織系統定型為“選舉機器”,但國民黨是一個強勢的政黨,其有眾多的黨產,黨組織結構復雜,黨主席權大位高,權力機制呈三角形,組織運作是以上臨下,由黨可以入政,由政亦可以入黨,黨職的權力有時比當局行政部門的權力還要大,要脫胎換骨真是談何容易。其次,以國民黨百年的歷史、剛性而外造的政黨性格,要在旦夕間蛻變為一個以地方掮客主導的世俗化政黨,或許國民黨在選票上有些增長,但可以要付出理想性格喪失、黨員認同弱化的代價。一些黨內高層人物指出,國民黨贏了選票卻丟了理想與紀律,國民黨將無以生存。第三,由於“再造”方案與該黨現行組織體制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加上組織的變動勢必同時牽動大量人事與權責的變動,這樣就面臨既有黨部官僚的反彈與阻礙,部分黨工與黨的管理幹部因害怕被裁減或喪失權利而對“再造”提出異議和反彈,中央高導以也有人反對過激的改革。再者,將地方社會勢力納入黨內,國民黨可能成為派系鬆散的聯盟,從而使國民黨陷入激烈的派系之爭,最終導致國民黨的分裂。

  對於國民黨的“再造”運動,台灣媒體多有評論。其中《聯合報》發表的題為“國民黨面臨蛻變”的新聞分析文章指出,對於政黨而言,選舉沒有別的,就是求勝;對於民眾而言,就是希望選上的官僚可以提供更好的施政,讓人民過更好的生活。因為國民黨黨內事務往往影響當局決策,黨內精英往往成為掌握龐大資源的政府首長,人民對國民黨才會有更高的期待和鞭策如果國民黨的“再造”包括李登輝經常提出的“心靈再造”僅止於人事精簡,減輕財物負擔,以演唱會、健行等戶外活動取代過去的集體入黨宣誓等制式儀式等,和一般人民大眾沒有太大關系,就不會有什麼徹底而清新的變化。可謂一語見的。

  2000年3月,國民黨在台灣大選中落敗,失去政權;2004年3月,國民黨再次在大選中受挫,繼續在野。今年八月,主席連戰任期屆滿,馬英九通過直選出任黨主席。(來源:中國台灣網)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