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經濟命脈 伊朗未必拿石油武器報復制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9 18:08:02  


  在伊朗核子問題恐將演變成危機之際,華盛頓郵報19日報導說,美、英、法三國決策官員認為,即使伊朗遭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經濟制裁,德黑蘭當局仍然會繼續向海外出售石油,全球能源供應不致於因此而受到干擾。 
 
  雖然伊朗當局已經數度揚言,一旦遭受到制裁,不惜以石油武器進行反擊;國際市場也把伊朗的恫嚇當真,導致油價居高不下。但根據專家指出,伊朗之所以在受到制裁後仍會繼續出售石油,原因在於伊朗出口總值中,原油就佔了85%,而且原油出口的收入更佔了伊朗政府歲入的65%。這筆收入對伊朗政府至關重要,目前伊朗國內失業率達12%,通貨膨脹率達13%;伊朗政府使用石油收入為公務員加薪,以緩和人民的不滿。 

  此外,伊朗若切斷原油出口,恐怕也難以打擊到美國,反而是傷害到一些與伊朗有著密切商業往來的國家。雖然法國、日本與意大利仍然是主要客戶之一,但伊朗近來已把石油出口目標逐漸轉向中國與印度;而自從1979年的德黑蘭美國大使館人質危機事件之後,受到美國制裁的伊朗就已經沒有向美國出售原油。因此,伊朗若選擇切斷石油出口,固然會衝擊國際油價並打擊到美國,但真正受害最重的,將會是日本、中國與印度。 

  由於國際石油均勢的改變,讓伊朗切斷石油出口成為一大威脅。在4年前,全球每天還有700萬桶原油的多餘產能,但今日此一備用產能已經小於伊朗每日的原油出口輛250萬桶,國際市場若失去伊朗的原油供應,無異於是一場大災難。 

  在1967年以色列6日戰爭期間,5個阿拉伯產油國也曾動用“石油武器”,切斷對美國與其歐洲盟邦的石油供應。只是這項威嚇最後成了空包彈,因為美國自行增加產能,而其它產油國也加強供應量,舒緩了危機。 

  但今日的事實是,全球已經沒有多餘的產能可以用來填補伊朗的供應空缺,藉此緩衝危機。紐約海斯能源交易公司的執行顧問摩西指出,沙烏地阿拉伯每日僅能增加供應120到150萬桶原油,而且這些增加的產能主要都是重油,並不適合多數的煉油廠使用;加上伊拉克與奈及利亞情勢動盪不止,沒有辦法增加產能。 

  擔心全球原油供應發生問題,正是聯合國安理會處理伊朗核子問題如此小心翼翼的原因之一。過去伊朗與西方之間單是因為關係緊張,就把國際油價每桶推升了10到15美元,結果讓伊朗大發石油財。伊朗本週就宣佈,今年的石油收益達到550億美元,比去年增加100億美元,平均每天伊朗就賺了1億5千6百萬美元。 

  正因為大發石油財,一些分析師指出,伊朗其實早就動用了石油武器,而現在的狀況對伊朗而言是最理想的境地。一些熟悉伊朗政情的人士也認為,其實伊朗的宗教領導階層腦筋相當清醒,知道石油收入攸關國計民生;因此除非美國發動軍事攻擊,否則不會動用石油武器。 

  來源:東森新聞 


    相關專題: 伊朗核問題 中東新危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