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小企業挽救中國的就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26 07:34:21  


  中評社香港7月26日電/在美國,中小企業創造的就業機會佔到全美就業機會的90%,在每年産生的新增就業崗位中,有75%來自于中小企業。新京報文章稱,中小企業通常是一個經濟體中最具有創造力的部分,那些具有天賦的企業家從這裡開始他們的事業。  

  文章認爲,對中國來說,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所面臨的一個嚴峻的經濟問題,是在現代經濟部門創造足够多的就業崗位,讓城市人口有工可做,讓鄉村人口可以轉移到非農産業。而就業崗位最主要的供應者之一,就是私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

  但是,從1994到2004年這十年間,全國有770萬家個體戶消失。這裡面除了正常的生生死死,有一部分是因私人小企業成長的軟環境不够理想而“非正常死亡”的。

  在大多數國家,政府通常採取措施扶持小企業,有的時候這種扶持甚至變成了特殊的保護。應當說,中國各級政府對個私經營的發展還比較重視,法律法規爲此而多次修改,政府也制訂了很多鼓勵性政策。因而,私人小企業在過去若干年還是有所發展。但是,這種發展總是磕磕絆拌,而主要障礙恰恰來自各地政府部門自身。

  文章說,一些政府部門違背了國家對私人小企業鼓勵性政策的初衷,實施了不盡合理的、高成本的管制,由此導致個人創業門檻過高。公民要開辦小商店,得花費很長時間,蓋很多章,可能還得花不少錢。開業後,也得應付各種檢查。絕大多數私人小企業的利潤本來就很微薄,如此高的管製成本可能使人們不去創業,或者創業之後,不堪其擾而難以維持。

  私人小企業面臨的另一個成本負擔來自壟斷,尤其體現在資源性、基礎性行業。壟斷本身就排斥了私人企業的進入,使其喪失大量機會。進一步說,壟斷導致企業必須依賴的服務的供應效率低下,私人小企業不得不支付很高的運營成本。這就出現了一種明顯的對比:壟斷企業大賺其錢,私人小企業舉步維艱。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地方政府的經濟增長思路,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不利于私人小企業發展的。有些地方政府官員追求政績最大化,而上先進項目、吸引大企業尤其是外商投資企業,是出政績的捷徑。因此,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相應地,對私人小企業就沒多大興趣。近些年來,在經濟增長最快的某些城市、地區,民營企業發育相對落後。

  更嚴重的是,爲創造優良的招商引資環境,有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措施,有意無意地擠壓了私人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比如,有些城市禁止市民用自主房屋開辦商店、從事經營性活動。這就使很多本來可以自己解决生計的人,不得不等候政府提供就業崗位。

  文章表示,凡此種種,妨礙了私人小企業的正常發育,而這必將影響中國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

  其實,在許多國家,就業崗位主要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在美國,中小企業創造的就業機會佔到全美就業機會的90%,在每年産生的新增就業崗位中,有75%來自于中小企業。

  即使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真正主力也不一定都是跨國公司,而是小企業、家庭企業。

  文章指出,中小企業通常是一個經濟體中最具有創造力的部分,那些具有天賦的企業家從這裡開始他們的事業。在中國,很多企業家就存在於溫州、順德的小企業中。如果小企業的發展空間受到擠壓,企業家的才能就不能充分發揮,而整體經濟體的創造性也就會受到影響。

  文章最後說,其實,對私營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政府也不必格外照顧,祗要平等對待即可。在當下,中國從來不匱乏企業家精神,幾乎每個人都具有投入市場改變命運、開創事業的雄心。政府所要做的,祗是更切實地保障私人財産權,尊重人們的創業自由與經營自由,約束執法人員的任意權力。有了這樣的法治環境,私人企業自會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