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若開發新能源 影響力將不亞於美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04 10:27:30  


獨山子石化運行的22萬噸乙烯煉化裝置。
  中評社香港8月4日電/《環球時報》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指出,目前只有不受西方石油壟斷財團控制的國家才有可能大力支持有利於環境的新燃料的開發,才能拯救這個瀕臨滅亡的世界。如果中國在研究原油代用品上獲得成功,這對世界的影響將不亞於美國。

  文章說,這幾天,歐洲的溫度直線上升,甚至到晚上仍舊停留在30攝氏度左右。中國的南方,美國的西部,氣溫都一度攀升到40攝氏度以上。歐洲的媒體又開始為世界氣候的普遍走暖而焦慮,開始討論起溫室效應來了。目前,南北極的冰川在融化,海平面在上升,風災、旱災、暴雨年年在增加,照這樣下去,簡直難以想像100年後這個世界將成什麼樣子。

  罪魁禍首是什麼?科學家總結的結果是原油。不久前,在柏林的一次聚會上有人透露,20多年前,西方就已經找到生產原油代用品的可能性,但這觸犯了美英跨國油商的根本利益,他們硬把這項研究扼殺在萌芽狀態,一直延誤到今。

  文章說,值得慶倖的是,現在世界上還有一批科學家正在設法擺脫美英利益集團的干擾,尋找減少汽車廢氣排放、環境污染的原油代用品,控制溫室效應所導致的氣溫上升。據報導,在中國和西方,一些高科技人員又找到了幾種石油代用燃料。中國有兩個省已經利用垃圾堆和過去拋棄的煤渣提取可燃的氣體,而且中國已經掌握了把新提取的可燃的氣體轉為液化體的技術。這對世界而言無疑是個福音。目前只有不受西方石油壟斷財團控制的國家才有可能大力支持有利於環境的新燃料的開發,並把它們普及、推廣到全世界,才能拯救這個瀕臨滅亡的世界。

  最近,德國也傳出了一個喜訊:瑪科斯普蘭克實驗室的研究員們找到了一個能把植物的殘留物體變成煤粉的方法。它的工藝過程非常簡單,而且非常有效。我們知道,在廚房裏做飯做菜,如果忘記關火就會把整個鍋都燒糊,過去沒有人想到這些燒糊的碳體可以變成燃料。不久前,在瑪科斯普蘭克實驗室裏工作的安東尼艾提教授,在一個高壓鍋裏對一些植物如碎木和樹葉進行高壓高熱處理,經過180多攝氏度的高溫和12小時的不斷烘燒,它們竟都變成了可燃燒的碳體。如果是在自然環境下,這些碎木和樹葉需要等幾百萬年才能變為碳物質。

  文章表示,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一個生產煤炭的方法,一直要等到現在才想出來呢?瑪科斯普蘭克實驗室的教授說:一些想法是被事態的發展逼出來的。如果沒有世界人口的增多,社會經濟發展的加速,人們享受生活的欲望的加強,全球燃料供應的緊張,以及汽車使用石油排放出來的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對大氣層的污染,誰會往這個方向去想?即使想到了,誰又願意花費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開發它呢?再者,從商業角度來看,這也是獲利不大、吃力不討好的事。在目前人們的極端的唯利是圖的思想引導下,沒有極大的利潤引誘,投資是不可能的。筆者認為,唯有那些人口極多,燃料的缺乏影響國民生存,經濟實力又較為雄厚的國家,才能真正在開發新能源上取得突破。

  中國目前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國家的外匯儲備和銀行存款驚人,但卻在為該把這些錢投向何方而發愁。為什麼不在原油代用品的研究上多下工夫呢?記得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日本政府和大企業主下大本錢,聯合投資開發電腦,此後日本基本上控制了電腦技術近20年之久。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如果中國那個時候捨得從其他工程款中拿出巨額資金來研究太陽能,實現太陽能的液體化,那麼,中國便會變成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

  文章說,現在看來還不遲。太陽能液體化早晚會研究成功,一旦成功,必會扭轉乾坤。由於財大氣粗的西方石油壟斷財團在美英等國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這些國家研究太陽能和其他新能源勢必阻力重重。筆者相信,這一任務只有中國能夠肩負得起。首先當然因為中國是缺油國,能源的短缺迫使它在新能源科技的研究上下最大的工夫。其次,從當前世界各國的實力來看,中國目前的“遊資”最多。很多人,甚至連中國人自己也認為,在發明創造上,中國比不過西方。其實,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西方尖端實驗室裏工作、起著主要作用的,許多都是我們中國人。我們也可以大量聘請外籍專家,一同開發。只要中國經濟平穩發展,政府制定相關戰略,中國就具有實現能源科技突破的實力。一旦新能源開發這個問題解決了,伊拉克戰爭、中東亂局——實際上都是美國及其相關盟國圍繞著中東的石油資源而展開的——就都是多餘的了。

  筆者的德國朋友穆勒教授說,倡狂無道是當前美國政府的本性,它需要另一極的制約。但這一極不是戰爭。如果中國在研究原油代用品上獲得成功,並向世界普及,這對世界的影響將不亞於美國,而且,這種影響將完全是積極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