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億換來的銀行“造血機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1 07:28:26  


  中評社香港5月21日電/經過數年不良資産處置,中國銀行業拿出了不錯的成績單。國際金融報文章如是說。

  有數據爲證,2006年一季度末,中國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爲1.21萬億元,不良貸款率8.3%。其中,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06萬億元,不良貸款率9.8%,首次降爲一位數。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480.2億元,比年初增加7.4億元,不良貸款率3.9%,比年初下降0.3個百分點。而在2004年末,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爲1.72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爲13.2%。

  文章指出,但在這些數據的背後,中國銀行業是如何取得這些成績,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迄今爲止,中國政府爲銀行業改革而進行注資、核銷壞賬等的費用已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使工、中、建、交等商業銀行在處置不良資産的過程中取得不錯的“成績單”。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爲了將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造成適應市場機制的現代金融企業,中國政府付出了高昂的“手術”費用。 

  文章說,從1999年起,中國開始了對不良資産的市場化處置進程。長城、華融等四大資産管理公司也就在這個時候成立,負責處置剝離出來的1.4萬億元壞賬。截至2006年3月末,這4家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共累計處置不良資産8663.4億元,累計回收現金1805.6億元,佔處置不良資産的20.84%。 

  2003年,當國有銀行第二次剝離壞賬的時候,它們選擇了世界著名投資銀行。當年6月,工行與高盛集團簽署諒解備忘錄,約定就解决工商銀行目前擁有的不良資産進行戰略合作,包括建立合資企業以共同投資價值約數十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資産、創建合資服務實體及開展資産管理的合作培訓等。緊接著,建行也與摩根士丹利公司就“不良資産處置試點項目”簽署了協議。 

  2003年底中國又啓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對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這兩家條件相對較好的國有商業銀行注資,2004年又從這兩家銀行中剝離了2700億元的不良資産。對比“成績單”上的數據,正是2003年底,兩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均由上一年度末的超過15%降爲5%左右。 

  當然,也有學者研究指出,不良資産持續“雙降”這一成就,是在存貸款利率管制、利率總水平略有波動、而存貸款利差反而擴大的情况下取得的。
 
  一位專家表示,目前,中國採取高貸款利率、低存款利率的政策,這實際上是以犧牲存款者的利益爲代價來增加銀行的盈利空間,間接地爲銀行的損失提供補貼。另一方面,監管當局“雙降”的考核指標也爲商業銀行擴大貸款從而增大分母來降低不良資産率提供了激勵。 

  該專家還認爲,新增貸款的快速增長往往隱含著很大的風險。他說,大的跨國銀行通常將貸款增速控制在5%以內,大多數國外銀行的貸款增速會控制在10%,但是去年中國商業銀行的貸款增速普遍較高,有個別股份制商業銀行貸款增速甚至達到70%多,這無疑隱藏著巨大的壞賬風險。 

  因此,我們在解讀銀行業不良貸款持續“雙降”的時候,至少要考慮到以下幾點:一是如果剔除剝離因素,有些年度的不良貸款餘額是不降反昇的;二是不良貸款率的下降有可能因爲貸款總額增大即分母增大而導致的;三是新增貸款的過快增長意味著未來更多不良貸款産生的可能性。 

  文章表示,不論是直接核銷壞賬還是通過高利差間接補貼,中國銀行業資産質量的改善凝聚著國人的辛勞。當我們已經付出了5萬億元的代價改造中國的銀行時,希望它們自身的“造血機制”已經建立起來,而不要在以後讓我們不得不一次次地再爲它們“輸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