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夢將醒霧還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1 07:15:56  


  中評社香港6月21日電/正當大多數美國人還沉浸于過往經濟復蘇的甜美夢境之時,美國貨幣當局和財政當局接踵而至的人事變更悄無聲息地引致了對“雙松”政策搭配的深刻反思。上海證券報發表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博士程實文章稱評論道,政策困局讓美國“透支”式經濟增長的脆弱性一覽無余,曾經美輪美奐的經濟遠景在這夢醒時分,刹那間變得虛無縹緲起來。

  文章稱,隨著凱恩斯上世紀30年代一聲疾呼:“在長期中我們已經死了”,“看得見的手”急不可耐地揭開了西方經濟學潘多拉寶盒上的古典封印,將政策調控推上了經濟舞台的最中心。其後的宏觀經濟學理論發展逐漸將政策調控的目標定格在“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四個方面,而經濟學家米德則創造性地發現了四大目標間“魚和熊掌難以兼得”的內在矛盾,幷引發了學術界和政策層對“政策搭配”的深入思考。

  從“米德沖突”、“丁伯根法則”到“蒙代爾政策指派”,衆多經濟學家的努力大多驗證了“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的古訓。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赤字傾向惟有得到緊縮性貨幣政策的中和,方可讓實體經濟在有效刺激之下避免通貨膨脹的星火燎原,而緊縮性財政政策的活力欠缺也祗有得到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彌補,才能使實體經濟在財政平衡之下遠離通貨緊縮的泥潭陷阱。但“雙緊、雙松”的同向搭配無論何時都是政策選擇的“刀刃均衡”。當然, “雙松”搭配的“强心劑”效應更容易得到政策制定者的偏愛。事實上,布什政府就是最新鮮的例證。

  文章認爲,在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心照不宣地貫徹著 “雙重標準”:面對能源危機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在“善意忽視”之中异常穩健地緊縮貨幣;而面對進口低價帶來的通貨緊縮壓力,却在“高度關注”之中异常積極地放鬆貨幣。這種政策取向上的不對稱性給美國貨幣政策的政策哲學打上了“寬鬆”的標誌。

  在財政政策方面,美國財政部毫無顧忌地玩著不易察覺的“滾雪球遊戲”:布什一邊用减少各類稅收的方式向美國消費者派發免費午餐,一邊又用增發國債的方式將手伸向國內外投資者的錢袋。

  這種“雙松”搭配雖然短期內帶來了經濟復蘇的繁花似錦,但長期中將不可避免地邂逅難以爲繼的尷尬。在貨幣政策一方,銀根放鬆爲樓市火爆提供了助力,在資産泡沫堆積的同時埋下了通脹隱憂;在財政政策一方,當期减稅必然以未來增稅爲代價,在赤字飈昇的同時却很難給長期消費形成支撑。這種風險蘊藏直接帶來了美國經濟基本面上的最大病根:財政赤字與貿易赤字幷存的“雙赤字”結構。

  文章指出,可怕的是,這種雙赤字“內憂”加上能源危機“外患”,讓人隱隱看到了一個鬼魅的身影,它就是世界經濟聞風色變的殺手:“滯脹”。

  而這次華盛頓高層人事變更却給政策反思提供了一個意外契機,當市場津津樂道于格林斯潘和伯南克的此長彼短,斯諾與鮑爾森的孰優孰劣之際,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本身以及它們之間搭配的脆弱性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洞悉。這爲風險釋放埋下了伏筆。

  文章表示,現在的懸念在於,美國“雙松”政策帶來的風險蘊藏究竟會以什麽方式釋放?對宏觀經濟而言,最寫意的方式莫過於政策制定者自發的“矯枉過正”。如果鮑爾森執掌下的美國財政當局廢除過去本不應做的减稅大計,克盡職守地完成維持物價穩定的首要責任和義務,那麽或許政策搭配向“雙穩健”的過渡會給美國經濟回歸理性之路創造良好條件。

  但令人扼腕的是,新掌門人們也許根本無法抵抗政策“魔戒”的誘惑,主動放弃刺激經濟增長的目標選擇。至少在目前看來,伯南克在近來通脹勢頭增强之時幷沒有表露出加大緊縮力度的傾向,而鮑爾森也毫不忌諱地表白了對减稅政策的鍾情。

  美國經濟的未來在夢醒時分突然有如霧里看花般模糊起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