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5日電/香港大公報今日刊登社論說,昨日國家有關部門公布了規範外資進入房地產市場的管理規章,令這傳聞了一段時日的措施終於正式出台。其目的是抑制內地房地產過熱狀況,及防止國際游資大量湧入,借道房地產來炒人民幣升值,可說是一石二鳥之舉。但其實效如何則仍待觀察。
近年隨著中國經濟升溫,及房地產市道旺盛,不少外資亦想進入這個新興市場以便分一杯羹,還可順便享受人民幣升值之利。據報今年首季外資在華置業金額已高達四十五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顯示投資有迅猛加速之勢。在短時間內大量資金湧進一個市場,自然很易引發泡沫,故加強調控是有必要的。何況外資的地域投向更屬高度集中,估計約九成流入了北京及上海等中心城市。
社論認為,國家出台的措施,其基本目的並非禁絕外資,而只是防止短期的炒作行為:因這不單會引致房地產市場不穩,資金的大進大出也很易引發金融動盪。例如九七年金融風暴的部分原因,就是外資參與泰國的房地產炒作活動。過去中國也曾對外資進入房地產有所限制,當時分開外銷及內銷房作不同管理,由市場分割來控制投入。由於這個制度有違統一市場及擴大開放的大勢,故已在二○○二年取消。這次重設限制,亦未恢復舊制,而只是在購房資格上多加規限,可說是合理之舉。
社論指出,限制外資進入房地產亦非中國獨有,據稱有過百國家,包括發達市場經濟都對這個市場設有不同高度、不同形式的進入門檻。新規章限定外國人要住滿一年,外國機構要在中國設點,才可以購買自用房產,對外資投入設下了雙重關卡。若能嚴格執行,基本上應可抑壓外資,特別是短線游資的炒作活動。一些對內地房產興趣甚高的外資基金,或將對新法出台感到失望:連現有投入的回報也或會受影響。另一方面,限制過嚴也可能扼殺外資對房地產的正常長線投資,如購入住房出租或經營商場等活動。今後,基金投資中國房地產領域,或許只能局限在證券的渠道。當然,外資亦可考慮入股中國的房地產企業而成為策略投資者。
另一方面,也必須清楚看到外資並非中國房地產過熱的起源及主要推力,只是當房地產熱起來後,才吸引海外資金參與。在九十年代初中國已有過一輪房地產熱,香港資金亦曾積極參與,但當時外國資金卻絕少投入。只是到了近年,中國經濟的國際地位大升及市場機制逐步形成後,才出現了轉變。無論如何,根治中國房地產過熱的真正出路,還是在於處理好內部資金的投機,和認真改進對房地產的管理監控。限制外資投入,只能是配套措施之一。因此關鍵在於控制短線炒作,而不在於分別內資外資而加以區別對待。
顯然,中國當局要以嚴控內資炒作為首務。在這方面也有許多工作可做,包括嚴控用地審批及有關信貸發放,調高有關的稅費,嚴防囤積居奇,和抽取資產增值稅等。事實上中央已陸續出台了不少措施,效果如何人言人殊,但仍需一段時間完善落實程序,使措施能打在炒家痛處。當局還須搞清楚目前房地產市道的根本問題是什麼:是供不應求還是投資過剩?或是地方與奸商勾結抬價?對根源有了確切了解後才能對症下藥,從而令藥到患除。
社論總結說,此外,新法規也將影響到本港企業及人士在內地置業,而他們多年來是內地房地產外來投資的主力,特別是毗鄰港澳的珠三角地區,更成了投資熱點。房地產市場的交融接軌,將是港澳與珠三角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環節,因此內地應小心推行新法規,以免阻礙了這方面的正常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