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無法縮小貧富差距 台灣只有向下沉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7 09:21:39  


  中評社香港8月27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 一場倒扁、挺扁勢力的對抗賽,似乎一觸即發。而當大多數政治人物都把注意力放在這場角力賽的輸贏上時,隱藏在政局動盪下的民生疾苦,包括所得縮水與貧富懸殊等社會危機,似乎完全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及關切,廣大的普羅大眾切身利益就在政治遊戲中被嚴重低估及漠視。 
    
  現今的台灣,除了族群認同等政治性危機外,財政拮据、產業外移、經濟每下愈況更是迫在眉睫的威脅,對大多數奉公守法的支薪階級而言,所得不增反減,扶養家庭能力日漸不濟的壓力,更是空前。為了走出困境,下焉者鋌而走險,與色情、暴力、毒品等犯罪行徑為伍,較有羞恥心者,因為無計可施被迫走上夫妻離異、攜子自殺,乃至全家燒炭自盡者,無日無之。 

  社論說,對很多高所得者而言,可能無法想像薪資收入不增反減、辛勤終日竟然無法養家活口,以及未能為子女繳納學費與購買營養午餐的悲哀與絕望,但政府的統計數字卻明明白白證實了此一悲劇。一方面,產業外移造成就業機會減少、工商業界又流行採用“組織再造”精簡人力,導致失業人口不斷攀升,另一方面則是通貨膨脹率不斷揚升,島內薪水階級的收入,早已陷入實質減退的漩渦中。依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最近五年來,島內受雇人員的經常性薪資年增率不到一%,扣除動輒二、三%的通貨膨脹率後,所謂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往往不增反減,最近三年更是出現連續負成長的局面。日前主計處的統計資料再次指出,因為受到金融整併、公營事業民營化、國際原物料上漲等因素影響,民眾上半年實質經常性薪資較去年同期減退○.二六%,與去年上半年較前年上半年衰退的○.八七%幅度比較,雖然稍見改善,但仍未改變實質薪資負成長的趨勢。 
    
  支持民眾實質薪資縮水,可支配所得減少的另一項證據是,上周主計處公布了去年度“家庭收支調查”,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八九.四六萬元,表面上較前年增加○.四%,但減除去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二.三%後,其實每戶實質所得反而減退一.九個百分點。對從事金融、高科技產業等高所得、高薪資者而言,薪資減少一.九個百分點,只不過少喝@、兩瓶紅酒或少打一、兩場高爾夫球,但對本來就錙銖必較、拮据過日的薪水階級而言,持續的可支配所得縮水、購買力減退,卻足以令其無法扶養家庭、照顧子女,終而喪失人生鬥志、走上絕路。 
    
  社論指出,普遍變窮、所得縮水之外,威脅台灣社會的另一項危機是貧富懸殊。因為產業與經濟空洞化,再遭通貨膨脹吞噬,民眾不得不過著苦日子,但若全台財富減少的苦果是由全民承擔,大多數人還可以暫時忍耐,期待將來。問題是,全台財富縮水效應,卻是讓原本屬於經濟弱勢的窮人更窮,相對的少數富有者的財產卻藉由政府租稅政策、所得重分配機制失靈而繼續增加,在大多數民眾求救無門、艱難度日之際,這些高所得者仍然揮金如土、一擲千金,貧富懸殊的經濟問題,即有可能轉變成社會問題,乃至政治問題,因為俗諺早已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依據上述主計處調查報告,去年台灣有七百二十萬多戶家庭,若依可支配所得高低排列分為五組,最高所得組年家庭收入為一八六萬元,最低所得組年家庭收入為二五萬元,差距高達七.四五倍,即使經過政府租稅及福利支出的「所得重分配」調整,差距仍達六.○四倍,比前一年的六.○三倍擴大;顯然,島內貧富差距仍然嚴重,潛伏在民間社會底層的不滿、不平情緒隨時都有可能爆發。 
    
  社論又指出,因為全民變窮、貧富差距擴大,占經濟發展比重高達六成以上的民間消費今年成長率預估只有一.七一%,因為政局動盪、兩岸關係無解,經濟發展另一主要推動力量的民間投資成長率亦將跌落至○.五三%的空前低谷,消費、投資不振的後果自然是經濟低迷,雖然外銷一支獨秀,但恐怕難撐大局。我們憂慮,倒扁、挺扁對抗即使可以化解,但朝野政黨對立死結卻難打開,全民所得增加、貧富差距縮小的理想始終無法兌現,果爾,只有向下沉淪一途!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