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眾人獨笑我垂淚,“蘇修”要趕快上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31 10:34:45  


  中評社香港7月31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的社論表示,經過長達一百四十天的籌畫、協調、爭辯,逾千人參與的“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落幕了,台灣“行政院”聲稱獲得五一六項共同意見。諷刺的是,就在經續會吵得火熱之際,經建會、中央大學等經濟研究機構不約而同地發布了經濟景氣及消費信心齊走下坡的訊息;但另一方面,亞洲開發銀行則是上調今年新興東亞經濟體的總體成長。眾人獨笑我垂淚,凸顯了經續會要展現實質績效的急迫性,更是務實的“蘇修路線”必須勇往直前的理由。

  社論說,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大張旗鼓地籌辦經續會,針對結構性及爭議性的經濟施政課題,徵詢各界意見並凝聚共識,以供做施政參考。但是,從五百多項共同意見來看,卻多是爭議性不大的公共議題,更有不少是空泛的或原已規劃的意見,例如建構完善老人長期照顧體系、強制金控設立獨立董事、積極宣導政府資訊公開法等,不都是早就確立、本應進行的事?根本沒有必要拿到經續會的共同意見裡充數。相對的,真正爭執不下、讓台灣經濟空轉多年的兩岸經貿、環保與經濟、財稅改革等最迫切需要方向的議題,反而在兩極拉扯下回到各自表述的原點,這是經續會自籌辦以來即不被看好的主因。

  然而,換個角度看,在台聯等獨派代表於分組會議中全面封殺兩岸經貿開放政策,失望陰霾罩頂之際,“行政院”卻展現魄力,將檢討調整投資中國大陸四成上限、推動兩岸直航、檢討開放台灣銀行赴中國大陸設立分行及子行等關鍵性議題,納入“其他意見”;甚至還將攸關重大投資效率的環評機制檢討,成功地列為“共同意見”,都可看出蘇貞昌正視台灣經濟困局所在的務實態度,努力挽救了經續會原本可能被獨派綁架的局面,也為“蘇修路線”走出了第一步。

  社論表示,不可諱言,“蘇修路線”不會是條平坦的路,不只要測試陳水扁“權力下放”的真偽,還須面對深綠人士的政治糾纏,其務實的政策方向亦不易獲得泛藍陣營全面支持。但依五年前經發會的執行經驗,推動台商回台上市等共同意見無疾而終,非共同意見的土地增值稅減半課徵卻快速實施,可見紙上結論與實踐動作未必同步。“蘇修路線”實際上仍有揮灑空間,亦即經續會後“行政院”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優先做什麼,正如蘇貞昌所宣示的,是由“行政院”負起全部決策責任,這是“蘇修路線”讓人期待的地方。更何況,經續會初始就定位在諮詢性會議,儘管參與者眾,主要在野陣營卻缺席,因而不論是共同意見或其他意見,就只是意見,決策權仍在“行政院”、在蘇貞昌。

  最重要的是,“蘇修路線”不但是條必須走的路,且還得趕快上路。就在上周經續會大會登場之際,經建會編製的六月景氣對策信號亮出黃藍燈,這是景氣擴張趨緩的警訊;同日,中央大學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代表民眾對未來的經濟情勢趨於悲觀。另方面,台經院微幅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但仍低於百分之四,相對於亞銀將今年含台灣在內的東亞新興經濟體平均經濟成長率上調至百分之七點五,不難看出台灣經濟成長遲緩的困境。

  社論認為,經續會裡有一項未獲重視、卻非常重要的共同意見:台灣經濟發展的願景。依據願景,台灣平均每人生產毛額(GDP)將於2015年達到三萬美元,今後十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在百分之四到五之間。但事實上,近年台灣經濟幾乎年年掙扎著“保四”,十年來平均每人GDP增加不到三千美元,要從今年的一點六四萬美元在十年後幾近倍增,除非具有大方略、大魄力及大行動,否則就是在痴人說夢。因此,“蘇修路線”大步向前走,將是施政的當務之急。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