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兩岸包機開放只是小步漫舞而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7 10:17:17  


中時:我們不想潑政府的冷水,但這一次的開放,意義不大。
  中評社香港6月17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評說,海峽兩岸官方同步宣布“專案包機”與“節日客運包機”政策,對沈悶已久、高度對立的兩岸關係,確是一個緩解的跡象。雖然它距離民眾的實際需求還很遠,也與國、親二黨想通過的直航條例設想不同,但它總算是邁出一小步。只是這一步,不是“探戈”,而是“小步漫舞”,前後盤旋而已。 

  社評說,事實上,這一次的“專案貨運包機”“緊急醫療包機”“特定人道包機”及“節日客運包機機制化”等四項,真正具有意義的只有一項:“節日客運包機機制化”。 
 
  所謂“專案貨運包機”是得看特定業者而定,外界之解讀為“台積電條款”,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它的貨主,限定是台商,大陸商不包括在內,因而是單向的。而承載對象則是“限大陸投資設廠所需的機器、設備及相關零組件或其他特定需求……”。投資大陸的台商要做專案包機,還得專案申請,特別審查。雖然是為特定企業開一扇窗,但也讓政府有更大權力卡住台商,讓投資者得看政府臉色,對一般航空貨運業務,沒多大意義。講白一點,前一段時間曾傳聞兩岸有意開放貨運包機,其開放的幅度,都比現在還大。只是當時由於大陸堅持貨運包機與客運包機一起談,我方不同意,因此無法達成協議。如今只有開放“專案貨運包機”,其實等於沒開。 

  社評指出,此外,更重要的是,台商對此專案的需求非常小。要知道現在台灣航空業者最需要的市場,不在於台商的投資設備運輸至大陸,而是大陸不斷興起的外銷市場。大陸以便宜的勞動力,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加工廠,外銷貨品急劇增加,但大陸航空業界發展的步伐太慢,短期內無法提供急劇上升的需要,因而大陸航空業最近一方面到處買飛機,尤其是貨機,另一方面則尋求其他航空公司的合作。 

  對台灣來說,最大的利基是以兩岸的貨運包機做為平台,以提供大陸貨品轉運至世界各地的功能,讓台灣成為一個典型的區域乃至全球的“轉運中心”。如此一來,大陸東南沿海堆積如山的貨品,就有一個更快捷的轉運站,台灣航空業者也可以因此承攬更多業務,為現在的航空困境,提供另一種出路。它所形成的市場,將惠及週邊的相關服務產業,這對台灣才是真正有利的。 

  比較起來,現在這種“專案貨運包機”,明白的說是做了等於沒做。只能嘉惠到少數特定企業,對台灣整體經濟其實毫無幫助。 

  社評說,至於“緊急醫療包機”,人們稱之為“林志玲條款”,意思很清楚,是為了緊急醫療之用,一般人是用不上的。而“特定人道包機”是指“急難救助、殘障人士及經雙方同意的特殊情況”,這一次被稱為“千手觀音條款”,意義也不大。 

  唯一稍具突破性的,就是“節日包機機制化”。它是把原本春節包機模式擴大,成為一年四節固定的包機。對有意回台度假的台商,這是好消息。但也只是嘉惠於台商,對台灣經濟也沒多少幫助。用吳釗燮自己的話,兩岸的人員往來不對等,因此台灣並未獲利。然而,這種情況是誰造成的?難道不是因為台灣自己設限,才讓大陸人士無法來台觀光,讓觀光利益向大陸一邊傾斜嗎? 

  社評表示,設想,如果開放的不止是“節日包機”,而是“大陸觀光客包機”,每天固定三班,每班人數數百人,台灣的觀光產業與服務業所得的利益將有多大?而且由於採取包機模式,這些觀光客的人數與進出更易於控制,對台灣有什麼壞處? 

  社評認為,我們不想潑政府的冷水,但這一次的開放,意義不大。往後也還有許多後續的談判要進行,會不會出現什麼意外,誰也不知道。但在台灣經濟如此寒冷的冬天,不大幅度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這不是政府定了的政策嗎?)關起門來挨餓,能忍多久呢?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