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禍起蕭墻 反扁長跑綠軍接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9 10:15:03  


文章預期,民進黨內將會有"反扁自保"的運動發生。
  中評社香港6月29日電/最新一期《新新聞》文章指出,罷免案失敗後,台灣民主路何去何從?對於執政者最大的教訓在於罷免案是有可能成真的!雖然反貪腐民氣可用,但是政治的運作是離不開權謀的精密計算。陳水扁好像過關,但是頭過身未過,未來難關還沒到。...
  
  零票不同意,一一九票贊成,十四票廢票。台灣行憲以來第一次的罷免“總統”案,六月二十七日立法院投票結果出爐,在還差二十九票“同意”的現實下,國、親兩黨發動的罷扁案,於國會闖關戰役上嚐到敗績。 

  文章說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卻未必是輸家。表面上,他雖然輸了這場戰役,但他的“回歸中道”,重新整備隊伍的戰略,在未來幾個月的發展上,卻已搶占了制高點;陳水扁和民進黨,其實僅是表面上贏得了這場戰役;但在戰略先機上,未來幾個月內,將會有更大的重挫等著他們。 

表決結果 預告更強勁的倒扁聲浪 

  罷扁扣關會失敗的結果,並不讓人感到意外。但出乎意料的一一九票“同意”,還有十四票的“棄權”,已經宣告了,下波更強勁的“倒扁”、“反扁”運動已在國會殿堂中展現了新動力。接下來,陳水扁的難關將會更多、更嚴竣。 

  開票結果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在四黨一派﹝國、民、親、台聯與無盟﹞的國會結構中,除了民進黨外,所有政團都表達了對罷免程序“合乎政治道德”的認同,一百三十三位立委中,沒有一個人是“不同意”罷免陳水扁,差別的祇是,“現在就是罷免時機?”的態度而已。三黨一派的集體作為,宣示了這一次台灣憲政史上的進一步民主實踐過程之中,民進黨反而更像是“孤掌難鳴”、“一意孤行”,以及他們批評對手的“違反政治道德”,其實必須套在他們身上。 

  所以,當開票結果出爐後,立院周遭可看見民進黨一些一向以理性和具有省思能力著稱的立委們,兩、三人聚在一起竊竊私語,神情有些嚴肅,眉宇間有點無奈。和民進黨中央內自黨主席游錫堃等黨官表現的如釋重負,甚至眉開眼笑的場景,對照之下,顯得頗不協調。 
 
  此時此刻,這些立委們不願意多談真正的想法,他們一看到有媒體記者靠近都忙著轉移話題焦點,頂多就是約略講兩、三句話,稍稍透露出他們在擔心,接下來的幾個月之內,當馬英九“戰略轉進”,國民黨暫時無大動作倒扁後,泛綠陣營恐將禍起蕭牆,“反扁將會由綠軍接棒”,更大政治風暴即將來臨。 

超越藍綠 民調顯示政治板塊鬆動 

  風暴的中心是,民眾對於陳水扁的弊案以及不信任感依然存在,希望陳水扁“知所進退,自動下台”的壓力仍在。回顧一整個月以來的各種民調就可發現,多數的台灣人民並沒有被激情牽動,他們心有定見,許多民眾雖然未必贊同此時此刻發動罷免陳水扁,也未必和那些深藍的群眾一樣想要乘機“終結陳水扁”,讓“二○○八年五月二十日,陳水扁交出政權”的時程提前來到;但在各種民調中,其實一直都持續有高達六成以上的民眾認為陳水扁“該下台”。 

  這個數字的意義不能輕忽,台灣近十年以來的藍、綠之“五十對五十”的穩固政治板塊,因貪腐醜聞不斷傳出,不知不覺已鬆動了。近一個月以來,除了民進黨自行公布的民調外,所有媒體與學術單位與其他政治團體公布的民調,都是超過六成,甚至有些民調是接近七成的民意表態不信任陳水扁,與希望扁下台。 

  質疑陳水扁統治正當性的聲浪,其實已經透露了,在泛綠板塊中有相當的比例是以超越板塊的角度在進行思考與抉擇。這股要求陳水扁下台的民氣依舊在,仍將隨時都可能讓陳水扁和民進黨陷入更加不堪的深淵之中。 

解封口令 知識分子不該保持緘默 

  從民氣的角度來觀照,李遠哲的聲明稿動作就更值得玩味了。雖然語氣中,李遠哲並不贊同國、親現階段的“罷扁”行動,但李遠哲說陳水扁“政績有限、弊案不少”,已是直接否定了陳水扁自豪的六年政績了,尤其,李遠哲特別說了“止謗莫如自修”這句話,更是清楚地直指陳水扁了。 

  二○○○年二月,李遠哲發表“關鍵的五年”文章,“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成了膾炙人口的話語,台灣因此興起了“清流政治”的渴望,當時,李遠哲的兩位得力左右手蕭新煌與前澄社社長黃榮村,曾向媒體說明:他們研判陳水扁已經後來居上,祇差臨門一腳,就很有機會可以贏得“總統”大選,“猛虎即將要出柙了,這時候幫牠一把,順便把繩索套到牠脖子上,以後,才可能控制這隻猛虎的方向。”

  所以李遠哲要組“國政顧問團”,除了協助陳水扁完成政黨輪替的歷史使命,也可以從旁輔助﹝也可以是牽制﹞陳水扁,讓兩岸有新的突破,讓政治有向上提升的發展。 

  六年以來,李遠哲和國政顧問團對陳水扁的種種行徑,長期保持緘默,不但沒套“繩子”在陳水扁的脖子上控制他的方向,連“牽制”都談不上。他們任由政治語言造成了台灣陷入“祇問立場,不論是非”的氣氛之中。“清流”保持著沉默,既然這些“大老”不發聲,後生小輩講話,誰會理? 

  台灣因此陷入了“批判的空窗期”,老、中、青各代的知識分子和媒體,普遍都選擇了保持沉默,聰明的讀書人,他們個個好像被下了“封口令”,並不想得罪勢均力敵的藍、綠彼此,普遍選擇了任由局勢敗壞至今的靜默與觀望。 

  終於,在“貪腐”的議題上,民情有了明顯的板塊挪移,局勢的發展到了連李遠哲和他的那些“國政顧問團”等“清流”都無法再護短。就如同二○○○年,看準陳水扁要當選時的“臨門一腳”選擇,收割了政黨輪替的光環。 

  如今,所謂的“清流”再度選擇不緘默,姑且不論他們是不是又想要“收割”,但從一向對局勢有“正確的選擇”,懂得“呼應主流聲浪”的李遠哲之流,都知道不能不說話了,代表的意義將是,當“罷扁”落幕後,既然連“國王製造者”都發聲了,其他的小知識分子,等於因此解開了“封口禁令”,怎麼可能還緘默呢?對於陳水扁的批判聲浪,可以預想,將是方興未艾的浪潮。 

寶刀未老 李登輝揮軍本土爭奪戰 

  除了當年“國政顧問團”領導人物說重話,否定了陳水扁。在罷扁總對決的前一天,另一位對綠色陣營具有指標性的人物,數十多年政壇打滾,永遠站在“權力主流同一邊”的李登輝,也察覺到“護扁”已經不是台灣的主流聲浪,雙李不約而同都對陳水扁做出了形同宣告“留校查看”的動作。李遠哲出聲,李登輝則出手了,一些民進黨的人士嗅到了“反扁運動”仍將“沒完沒了”的危機警訊。 

  雙李既然宣告了對扁“留校查看”,必然還會繼續動作,接下來還有什麼變數? 

  其中,直接在選票上將要浮現的危機,就是李登輝已經發動的,想要透過爭取更多民眾認同,進行“本土”招牌歸屬的爭奪戰。 

  這場罷扁案攻防中,為了“保扁”,陳水扁和民進黨祭出了族群動員的王牌,打出“捍衛本土政權”口號,號召本土派基本教義選民的動員熱忱。反觀對手,泛藍陣營卻不斷擺盪在躁進主義和中道路線之間。 
 
  馬英九和宋楚瑜的步調不一,彼此的矛盾不時上演,再加上兩黨的黨機器未擺脫掉過往官僚主義的顢頇遲緩,一直無法有效動員呼應社會主流聲音。他們的訴求並未達到號召廣大社會支持的效果。陳水扁和民進黨在彼此基本群眾的激情中,成功地將貪腐的問題,轉化成“政權保衛戰”;原本因弊案叢生而苦苦挨打的局面,被扭轉是“本土”與“外來政權”的生死存亡之戰。 

分道揚鑣 本土不願與貪腐畫等號 

  但那些“本土”的人士,難道個個都心甘情願和“貪腐”畫上等號嗎?那些“本土”的人士,難道願意被陳水扁和民進黨拖累,變成在鄉里之間抬不起頭來嗎?五月二十五日,趙建銘被羈押後,第一個跳出來公布民意調查,發布有九成一的本土社團負責人,認為陳水扁應該要為弊案叢生負起責任的就是台聯黨。 

  雖然後來在藍、綠對決的激情中,本土社團成立台灣社捍衛“本土政權”,但李登輝選擇了不出席,李登輝和陳水扁將要分道揚鑣,已是路人皆知的必然發展了。 

  果不其然,當“保衛本土政權”喊得震天響時,在立法院最後對決的前夕,比陳水扁更具有“本土”象徵意義的李登輝出手痛擊陳水扁了。他說,陳水扁到廟裡上香拜神,祇是在遮掩,他不但認為扁沒有講實話,還研判弊案將會一直發展下去。李登輝指示台聯立委在二十七日的表決中投下廢票,“不要被悲情綁架。” 

  讓台聯黨進場投廢票,等於表達了“認同”國、親發動罷免的“合乎政治道德”。 

  台聯黨不願意做出“反對罷免”的投票,但投出“尚未決定”的廢票,台聯黨表明了,雖然不認為現在就是罷扁的適當時機,但也不願意替陳水扁背書,等於做出了“本土”和“貪腐”切割的宣示動作。 

  罷扁案立院闖關失敗後,台聯黨主席蘇進強更舉行記者會表示,“台灣民主不是任何政黨可以壟斷,操控族群也非政黨應為,台聯投下棄權票,是呼籲執政黨反躬自省,履行清廉執政的承諾。”蘇進強還重申,若有具體事例證明陳水扁總統貪腐,台聯將嚴正要求陳水扁履行下台承諾。 

弊案纏身 年底若改選民進黨必敗 

  台聯黨會有這種形同向陳水扁和民進黨下達最後通牒的表現,是因為雖然國、親對於後續推動“倒閣”和“解散國會,重新選舉”的時程還有爭論,但老謀深算的李登輝卻已研判“倒閣”勢在必行。 

  據台聯黨人士指出,李登輝已指示台聯黨立委開始要做“選舉的準備”,且據指出,李登輝還研判是在今年年底到明年春節前,倒閣案過關、國會被解散、立委進行重選的機率很高。所以,李登輝要台聯黨提前備戰,準備要攻城略地,擴大台聯黨的政治版圖了。 

  李登輝的這種判斷;並非一廂情願,事實上,國民黨方面也是如此在盤算著。國民黨有心在年底搭配北、高市長選舉,一舉舉辦立委全面改選的全臺性大選,國民黨團與黨中央已多次評估,以民進黨和陳水扁深陷弊案泥淖中,祇要進行全台性大選,民進黨必定慘敗虧輸,泛藍即可能贏得壓倒性的勝利。 

  屆時,國民黨擁有優勢的民意基礎,陳水扁就算仍不下台,也毫無作為空間了。而民進黨的政治人物,也將會因為在這次“罷扁”戰役中,和陳水扁“綁”在一起,幾乎不可能贏得中間選民的認同,勢將在立委改選中,因為“護扁”而付出政治生涯當代價。 

回歸中道 馬英九要立委下鄉暖身 

  據瞭解,原本被深藍選民呼聲拉出來的馬英九,在六月中旬時,漸漸被一些中產階級背景的策士和意見說服。他體會到“躁進主義”並不可行,所以在藍、綠衝突白熱化中,決定重新調整國民黨的策略,不想再被宋楚瑜的激進所牽絆;而是要重新整備兵馬,以爭取所失去中間地帶民眾的支持做為新的戰略目標。 

  轉折約在六月十八、十九日,馬英九發現,這一次的立院臨時會根本不可能發動“倒閣”,除了法令上有限制,倒閣一定得到九月下旬立院開議才能成案,更重要的是,國民黨方面探詢了許多憲法與法政專家,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專家都認為,在民主憲政的常規之下,祇要是解散“國會”,新的立委選舉就應該要用新的“單一選區兩票制”來進行。 

  在這種“一對一”的新選制中,任何人想要勝選都不可能靠基本群眾而獲勝,都必須“向中看齊”。既然所有民調中,總是約有二到三成的民眾對陳水扁和民進黨不滿,但也不認同深藍的躁進。“回歸中道”,國民黨選將才能贏得中間選民的認可,至於深藍選民,就算不滿意“中道”,最後還是會“含淚投藍”。 

  所以,馬英九選擇了暫時的“戰略轉進”,打著“與民休息”的旗號,下令國民黨民代都必須回鄉,每個人都要舉辦十場以上說明會,預計要進行一千五百場小型說明會。除了對“倒扁”保溫外,更重要的是,讓國民黨的立委提前下鄉,開始選舉的暖身準備了。 

精打細算 台聯黨也要搶中間選票 

  馬英九會計算,李登輝也會盤算,既然新的選制需要爭取中間選票,加上在一些本土性票倉之中,選民過半對陳水扁不滿,但許多綠色與中間選民,很可能在情感上和理性上,都無法改投票給過去他們一向唾棄的國民黨﹝更不要說是親民黨﹞,這時候,當然是台聯黨壯大的機會。 

  而以此次罷免案的過程來看,台聯黨已經展現出與民進黨不同調,民進黨原先的如意算盤恐怕要重估了。就是將來國、親推動“倒閣”時,台聯黨也極有可能未必和民進黨站在同一戰線上。 

  此外,宋楚瑜的躁進,也讓馬英九得到便宜。民進黨原本盤算國、親之間有矛盾,可能會跑票,但宋楚瑜和親民黨已經在二十七日正式發動了“倒閣”連署,還加上了李敖這一票,原本民進黨認定“倒閣”對親民黨不利,過不了半數的研判,在台聯黨想要爭取更大選民認同,還有無盟以及和這次罷扁案表態“認同”但“棄權”的林為洲與林進興,泛藍推動“倒閣”案的籌碼上限已經上升到一三三席,倒閣具有高出過半的二十票潛力。 

  除了民進黨外,三黨一派的立委們,想要爭取更大參政空間而決心走自己的路態勢愈明朗,民進黨其實已經不能再如此篤定了。 

投下六票 無盟也想打破刻板印象 

  與台聯黨表態類似的警訊,則是罷扁案的同意數高達一一九票,無盟的立委的態度也值得關切。 

  據瞭解,無盟曾經和國民黨團提出“交換條件”,要國民黨團承諾協助並同意讓俗稱“博奕條款”的離島建設條例過關,那無盟將會考慮撥出一半的選票,投下贊成罷免陳水扁的同意票。但約在六月二十日左右夜間,馬英九於國民黨中央黨務會議上,嚴正地反對國民黨接受這種“城下之盟”,讓國、親黨團一直認為兩黨立委能夠不跑票,再加上李敖與高金素梅兩票,目標值一直僅是設在“一一四票”上。 

  但開票出來,同意票卻有了“一一九”票,扣除無黨籍的李敖以及兩位出境未歸的無盟立委,無盟有六票投下了贊成票,國、親兩黨等於獲得了意外的小戰果。除此之外,除了台聯黨的十二票之外,兩位屬性屬於綠軍,但已不具民進黨籍的林為洲和林進興,都採取了和民進黨黨團不同調的投票行為。 

  原本在國會中的藍、綠板塊結構,在“罷扁案”上已呈現了重組的跡象,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各種可能發展中,不但,台聯黨不可能再是民進黨的“鐵衛隊”,連無盟也未必還是和過去的刻板印象一樣,他們也會體察民氣,可以“說之以理”,未必就一定是“誘之以利”可以左右動向了。 

面對改選 民進黨立委恐大義滅扁 

  而在各黨各派都已經開始準備九月底倒閣的可能發展,面對著機率愈來愈高的十二月初“國會”改選,民進黨內眾政治人物能不急嗎?他們能不調整身段,向中間選民“希望扁下台"的心聲靠攏嗎? 

  更何況,若是弊案還繼續延燒,到了誰也護不了短之時,誰還能不擺出"大義滅扁"的"正氣凜然"?大勢不可擋,陳水扁又能拖磨多久呢?到時候,他將會發現,除了三黨一派已經不理他了,連民進黨內,都將會有"反扁自保"的運動發生。         


    相關專題: 陳水扁負隅頑抗 台灣政局動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