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世界日報:罷免案之後 台政壇的6個變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9 12:35:03  


  中評社香港6月29日電/泰國《世界日報》今天發表題為“罷免陳水扁案立院未過關後的變數”的社論,分析罷免案過後的台灣政壇充滿變數。社論指出,罷免陳水扁案“立法院”27日舉行表決投票。開票結果顯示:119票贊成罷免,零票反對罷免,台聯及林為洲、林進興等所投的棄權廢票14票,未過3分之2門檻。 

  這是民進黨的大恥辱。力挺“黑金巨纛‧台獨罪人”陳水扁,卻不敢讓該黨86名立委進場,以負責任的態度投下“反對罷免”的一票。留下了“立院零票反對罷免”的憲政紀錄,貽羞千古。 

  社論表示,罷免案在“立院”暫告收場,但社會上認為陳水扁沒有資格作為國家元首的民意卻愈燒愈熾。民進黨27日在投票戰術上操作成的“立院零票反對罷免”,更充分顯示“立院”的罷免案絕不是陳水扁的政治定讞。如今,弊案仍在升高,真相猶待釐清;排除了罷免案的政治干擾之後,司法機關及社會公眾追查弊案、探索真相的活動,勢將又回到視聽舞台的中心。 
  
  立法院不能對陳水扁作出政治定讞,則不到弊案查明、真相釐清的那一天,陳水扁作為國家元首的正當性及合法性即不可能確立。 
 
  社論表示,這一場罷免風潮,不但是一場“藍綠政治角力”,也是一場“藍綠內部的政治角力”。其實,若就深一層來看,“藍綠內部的政治角力”,猶勝於“藍綠政治角力”。 

  從民進黨的角度來看,有2條戰略主軸:一條是“挺扁、保蘇”,另一條是“分裂泛藍”。先談“挺扁、保蘇”。民進黨的最高戰略利益是在“保蘇”;所謂“挺扁”,主要是讓陳水扁為蘇貞昌“卡位”而已。這可從二方面來談:一、倘若現今的“副總統”不是呂秀蓮,而是蘇貞昌,民進黨就很可能支持罷免案;這一次罷免案,其實也反映了呂秀蓮已毫無政治想像空間可言。二、倘若陳水扁不保,出現“陳下,呂上”的局面,蘇貞昌亦將不保,成為下一張骨牌。為了“保蘇”,所以“挺扁”。 

  社論分析,民進黨的主要戰略利益是在“保蘇”,但在此次罷免風潮中卻操作成“挺扁”,這是過度操作,亦是操作失當,可謂是戰略層次的敗筆。由於操作成以“挺扁”為最高戰略價值,所以最後使民進黨陷於“貪腐的陳水扁代表本土,所以本土包庇貪腐的陳水扁”之論述困境,亦使蘇貞昌及民進黨皆淪為陳水扁的共犯結構,必須將陳水扁這個大包袱繼續扛下去。 
 
  然而,罷免案收場後,倘若弊案仍然愈燒愈旺,陳水扁夫婦的肆應愈來愈糟,則民進黨內“保蘇、保黨”的思維,就有可能超越“挺扁”;但那也只是形象與道德上的“切割”,不可能走上支持“二次罷免”之路。亦即,陳水扁與蘇貞昌雙方,既皆深知“挺扁/保蘇”是戰略利益的交換,則勢將繼續維持一種“既聯合,又鬥爭”的戰略關係。 
 
  就蘇而言,其利益在“陳水扁卡位保蘇”;唯若與陳水扁綁得太緊,並不符蘇的利益。但就形同“廢帝”的陳水扁而言,卻希望能“蘇貞昌挺扁復辟”,亦即繼續挾持民進黨,最後使陳水扁在論述上及實權上皆回復其黨政領袖的地位。“卡位保蘇”及“挺扁復辟”,即是未來扁蘇之間“既聯合,又鬥爭”的互動關係。

  至於民進黨的另一條戰略主軸“分裂泛藍”,其空間卻不如想像。因為:一、泛藍的戰線可能由罷免移向倒閣,民進黨若過度操作“分裂泛藍”,影響了泛藍內部的平衡,民進黨隨時都可能引火燒身。屆時,“保蘇”就成問題。二、泛藍是否分裂,操在泛藍內部者多,更直接地說,操在宋楚瑜者多,民進黨的運作空間不大。 

  相對而言,國民黨也有二條戰略主軸:一條是“打扁、去蘇”,另一條是“分裂泛綠”。先談“打扁、去蘇”。倘若罷免案能扳倒陳水扁,則自然而然就會出現“扁下,呂上,蘇去”的骨牌作用;但如今罷免案未能使陳水扁下台,對國民黨卻也未必是最壞的狀況。因為:一方面,陳水扁的問題未因罷免收場而解決。現在,弊案仍像爆米花一樣爆個不停;陳水扁的貪腐形象仍然是民進黨甩不掉的包袱,也是泛藍最佳的政治標靶。2、另一方面,蘇貞昌的問題則剛剛開始。當泛藍的戰線順理成章地由“罷免”移向“倒閣”,目標就直接對上了蘇貞昌。 
 
  社論表示,倒閣就是去蘇,這是符合泛藍戰略利益的。如今,只要弊案能夠“保溫”,“打扁”其實毫不費力,唯“打扁”的邊際效用已愈來愈小;蘇貞昌才是泛藍現今必須面對的主要目標,但蘇貞昌迄今卻一直置身在“打扁”的火線背後。因此,“倒閣去蘇”確實是泛藍可以考慮的戰略手段。 

  倘若發動倒閣,可藉反對少數政府,提早經單1選區2票制選出第7屆立法委員,訴諸新民意,建立“多數政府”為號召。如此一來,一方面,在憲政原理及憲政價值上,倒閣皆師出有名;另一方面,倒閣後的新政局,建立“多數政府”,亦可期待。 

  但是,泛藍是否發動倒閣,內部的變數遠大於外部的因素。“罷免案”是宋楚瑜堅持要點燃的鞭炮;現在鞭炮放過了,效果見仁見智,已使民意對“倒閣”頗見猶豫,也使馬英九與國民黨對“倒閣”持保留意見。就馬英九及國民黨的立場言,倒閣應當是現今對抗民進黨的最佳政治槓桿;但倒閣亦可能成為撕裂泛藍的因素,難免投鼠忌器。 

  社論點出,泛藍內部,對立法院是否提早解散改選、改選後應為第6屆或第7屆,及選制應採新制或舊制,皆有歧見,若在這種情勢下發動倒閣,對泛藍內部的傷害,將更先於並大於對民進黨的衝擊。因此,不能貿然發動倒閣的原因,是在泛藍內部,不在外部。 

  這場罷免案急遽強化了民進黨內“挺扁、保蘇”的“命運共同體”;但泛藍卻因是否倒閣而可能陷於分裂,這是因為倒閣對宋楚瑜而言,其主要用意是在凸顯橘旗,而不是在對抗民進黨。倒閣的成敗,先要看宋楚瑜是否接受新“立法院”為第7屆,其次就看馬英九及宋楚瑜能否以民意及黨紀,壓住現任立委支持倒閣改選。然而,這些皆絕非易事。 

  至於國民黨用來“分裂泛綠”的籌碼,則相對有限。呂秀蓮已完全出局,謝長廷只是掙扎而已;台聯雖已警覺陳水扁將與李登輝爭奪台獨旗手的地位,卻亦不足以凌駕民進黨。 

  社論最後綜合表示,接下來的政局,主要變數有6:1、弊案的發展,2、馬宋的“聯合與鬥爭”,3、立法院改選的法制準備,4、北高市長選舉,5、是否倒閣,6、扁蘇的“聯合與鬥爭”。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