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他們為何“含淚保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9 14:47:35  


  中評社香港6月29日電/最新一期新新聞刊登分析文章說, 罷免陳水扁風潮,令人深刻考察政治菁英與社會大眾的關係。一個政治道德遭民眾懷疑、施政不被大多數民眾認可的“總統”,民眾應是主動積極地要他下台。民眾可以把反對黨當成逼迫領導人下台的政治工具;現實情況卻是,民眾不是處在主動地位,而是被動地讓朝野陣營動員。

  馬英九發動公民連署罷免成效不彰,在他大發雷霆後,黨內才努力動員,勉強衝破一百萬人。宋楚瑜在立法院前靜坐多日,現場聲援民眾還是有限的深藍死忠者。在野黨近幾年來選舉中都能掌握近五成選票,而“第一家庭”弊案讓一些中間偏綠的選民對扁失望,有助於“倒扁”運動提高社會正當性、但結果反而讓綠營有機會動員群眾“保衛本土政權”,讓藍綠選民涇渭分明對立。

  文章指出,李登輝說得對,“感性訴求”與“宋楚瑜”兩個因素救了陳水扁。這兩個因素一體兩面地催化著藍綠選民的分化。這兩個因素為何有效?不是一句社會“沒有是非”或“鄉愿”能解釋,而是觸及朝野政黨在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形塑出來的屬性,以及他們與社會的關係。

  文章說阿扁們的訴求建立在以下邏輯:一、民進黨政府是本土政權;二、陳水扁是本土政權的代表與領導人;三、在野黨倒扁就是要倒本土政權。即使如李登輝所言,陳水扁的訴求不理性,也確如馬英九所言,本土政權不等於貪腐政權,但阿扁們的訴求還是產生效果,其原因可從幾個面向來看:

  首先,台灣民主政治的建構過程中,民進黨的確是被民眾寄予希望、也曾領導民眾對抗“外來威權政體”的先鋒,“民進黨政府即本土政權”的印象不是阿扁們憑空塑造的,而是歷史經驗形塑在民眾腦海中。

  第二,同樣的基於歷史經驗,讓本土傾向的民眾對威權國民黨的負面印象還難以抹除。馬英九近年來積極為國民黨的“聯結台灣”建構理論基礎,用心良苦,若能持之以恆,應可獲得愈來愈多本土派選民支持,但在“宋楚瑜因素”作用下,馬英九隨之升高調子,加深了綠營支持者不安,也讓阿扁有動員機會。

  如果說陳水扁在民眾心中的信用瀕臨破產,宋楚瑜也好不到哪裡去。興票案、海外置產等政治道德問題在民眾心中還印象深刻,宋楚瑜長久以來的政治立場與作為,讓許多本土派選民無法信任。他愈想激化反扁民意,愈引起本土派選民不安。

  第三,本土派選民會選擇保扁,涉及到對台灣未來政治勢力演變的判斷:藍綠之外,有沒有第三條路?如果民進黨垮了,可不可能出現符合他們理想的政治勢力?當他們不放心泛藍掌權,又看不到第三條路的可能,就很容易“含淚保扁”。選民心中這些情緒與計量,在政客誘導下更加清晰化。不過,歷史經驗形塑出上述複雜的情感與價值選擇,很難用單一理由輕易帶過。這涉及到政黨、民眾、社會之間長期的互動。 


    相關專題: 陳水扁負隅頑抗 台灣政局動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