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軟實力革命興起 聚焦以軟件爲後盾的製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8 07:40:15  


  全球汽車製造商即將獲得一個領先對手的新穎方法:把競爭對手的汽車送往印度一個造價1.25億美元的工程中心,這些汽車將被分拆,以揭露它們的技術秘密。印度工業集團企業馬亨德拉(Mahindra & Mahindra)正在欽奈建造這座“拆卸”中心,這是一個大規模綜合園區的一部分。到明年初完工時,這個綜合園區將雇傭1000名工程師。

  這一計劃突顯了一些理念——以全球思維爲支持,從“服務”入手進行生産——這使印度製造商有別于亞洲其它地區、尤其是中國的競爭對手。

  中印比較

  法國工程集團阿爾斯通在印度和中國均有業務。該集團發電設備部門總裁朱倍賀表示,兩個國家的製造業模式截然不同。“中國追崇大規模生産,印度則聚焦以軟件與高水平工程爲後盾的製造。”

  兩個國家都擁有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這對於削减標準商品的製造成本意義重大。此外,兩國人口都超過10億,這使它們有望在今後20年中形成巨大的國內市場。但在製造業産出的排名上,中國遙遙領先,目前位列第3,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而印度則排在第14位。

  然而,一些觀察人士表示,印度在製造業的服務層面具有優勢。這些曾被視爲“核心”生産任務之外的外圍工作,包括設計、開發、與供應商的聯繫,以及爲迎合需求模式變化而定制産量的能力。

  現在,隨著製造商尋求與供應商建立更高層次的聯繫,同時客戶要求成品的定製成分更高,服務元素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許多製造企業,可被定義爲製造工人的雇員不到五分之一。多數雇員從事服務型工作。有時,如服裝公司耐克這樣純粹的“産品製造者”,所有的生産幾乎都實行外包,製造工人的比例下降到接近于零。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是,製造商經常把服務活動作爲一種防禦策略,保護自己的業務領域免遭競爭對手入侵。位於巴黎的經濟研究機構“法國社會展望和國際信息研究中心”的安妮塔·沃伏爾表示:“世界各地的製造商對服務活動越來越感興趣,它們將之作爲令自身更富競爭力以及找到新增長源泉的途徑。”

  製造業的服務活動涵蓋了諸多任務,從保養合同到設計工作。部分服務成本被捆綁進商品價格中,而其餘成本則另行支付。

  美國製造業咨詢集團TBM Consulting總裁阿南德·沙瑪說,印度近年的發展,使它在利用這種轉變時處於有利地位。他表示,該國製造服務業實力的種子,早在90年代就播下了,當時印度已成爲軟件開發與業務流程外包的全球中心。在業務流程外包中,印度的服務提供商從其它國家的客戶那裡承接工資管理等工作。

  英語優勢

  軟件開發及業務流程外包爲印度企業提供了快速增長的營收,每年達230億美元左右,從業人員達130萬人。印度國民對全球商務語言英語的熟練掌握,推動了該國在這一領域(乃至製造業的服務層面)的增長。另一大吸引力是,在印度雇傭工程師的成本,比英美等工業化國家低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雇傭工程師對製造業相關服務至關重要。

  “業務流程外包的繁榮,爲印度提供了軟件方面的核心專業知識,以及爲全球各地的客戶提供服務的方式,”沙瑪先生說。“它引發了(印度)製造商通過提供各種服務,爲基礎製造業增值的興趣。”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家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指出,印度在這一領域的競爭能力,基於它把注意力放在小規模的製造業務上:生産小批量産品,幷密切徵求客戶意見——這是服務型製造活動的先决條件。他補充指出,在服務型製造業方面,印度“無疑”具有全球競爭優勢。

  “面向客戶”的能力

  一些爲製造業開創服務模式的公司儘管位於印度,却是外資企業。它們的産品需要複雜的軟件,幷隨客戶需求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美國工程公司愛默生印度分部總裁普拉蒂普塔·森稱,“面向客戶”的能力是愛默生印度業務的特色。

  ABB印度公司董事總經理拉維·烏帕爾稱,印度在工廠自動化設備和電力輸送系統方面具有優勢,換句話說,需要定制軟件的産品。ABB是瑞士瑞典工程集團。

  烏帕爾先生說:“印度擅長與製造業有關的‘軟技能’。我們可利用這些技能,將製造與(軟件)工程整合,朝定制産品的方向發展。”

  這種價值鏈的提昇,體現在勞動力的構成上。在ABB印度公司4000名雇員中,祗有約1200名在工廠工作。其餘雇員分別在設計、工程、營銷和銷售等崗位任職——負責設計和製造符合客戶具體要求的産品。

  例如,在製造新型電力傳輸控制系統方面,ABB印度公司努力滿足電力公司客戶的個別需求。西格瑪電氣同樣採取基於設計靈活變化的生産方式,使它能對需求變化快速做出反應。西格瑪電氣是一家美國公司,大部分生産活動在印度進行。這家公司由出生於印度的工程師薩賈恩·阿加瓦爾(Sajjan Agarwal)創建,在5家低成本印度工廠製造所有産品。它主要向通用電氣和德爾菲等大型美國工業集團出售産品。

  阿加瓦爾先生說:“我們的産品目錄中共有8000種産品,幷且我們十分靈活,能以100件的最小批量進行生産。”1200名員工中有200名工程師——包括一個由30名開發人員組成的特別小組,從事新産品開發。阿加瓦爾先生希望今後5年里這個特別小組的人數能增加一倍。

  建立海外生産基地

  如果印度製造商想要利用這一服務模式,與國際化公司建立紐帶是至關重要的。印度的工程産品市場仍相對較小,不過,如果印度能够實現經濟增長目標,今後10年該市場將出現相當規模的擴張。中國製造商主要通過出口給全球經濟造成影響,而印度製造商更善於在國外建立生産中心,幷使之與“服務”模式相聯繫。

  例如,馬亨德拉正建立一個全球汽車零部件工廠網絡(與公司的印度生産業務相聯繫),將代表大型西方汽車製造商定制專門零部件。而總部位於印度的大型零部件生産商巴拉特鑄造公司正在英國、德國和美國設立工廠,向這些市場的客戶提供産品。

  另外,印度包裝生産商埃協在印度以外開辦工廠,以便與歐萊雅等大型化妝品生産商建立聯繫。這樣,客戶對産品有了更多發言權,甚至能够指定産品的外觀。其它印度包裝業競爭對手紛紛仿效埃協,例如,Mahika Packaging最近在美國克里夫蘭設立了工廠。

  巴拉特鑄造公司董事長巴巴·卡利亞尼稱,外向型方式(加上將製造業看作生産與服務相結合的混合體)對印度製造商十分關鍵。他說:“技術與服務相結合將給(印度)企業帶來優勢。”

  印度作爲這些理念的實驗室,已開始展現如何在實踐中運作這些理念。但其涌現的經驗教訓,將不僅局限於國內。製造商確定生産與服務的恰當比重,藉此迎合分佈廣泛的全球客戶的要求,這些經驗將得到全球製造商的研究。

  來源:金融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