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9日電/美國《世界日報》今日發表社評說,黎巴嫩境內的戰火,在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停火決議之後,終於暫告沈寂。這一場衝突,因真主黨7月12日發射火箭而引爆,以色列立即採取強勢報復行動。過去這一個月期間,黎國民眾死亡者超過九百人,首都貝魯特和南部地區,受砲火轟擊,損失嚴重。先前避禍外地的數十萬難民,這幾天紛紛返鄉,看到的是一片片敗瓦頹垣,慘不忍睹。以軍連番轟擊,固然摧毀了若干真主黨的訓練營地和發射平台,但這一個月來的殺傷與破壞,又不知製造了多少新一代的‘恐怖分子”。冤冤相報,何時是了!
社評說,布什政府的立場,是支持以色列有合法自衛的權力。初期並不熱中促成停火,而是讓以軍有充分的時間,徹底摧毀真主黨的戰鬥力,然後再從長計議,謀求政治和解。出乎意外的是,真主黨的反抗並未在以軍空中猛炸、地面部隊推進而減弱。真主黨發射的火箭數目反有增加,以方軍民也有數百名傷亡。真主黨得到伊朗和敘利亞的支援,揚言要用射程較遠的火箭攻擊以國幾座大城市。眼見再拖下去,戰局勢必擴大。同時以軍轟炸造成黎國平民罹難的慘象,引發各國輿論的同情,對以色列不利。美國認為時機至此,與法國聯手提出方案,聯合國的停火案在一波三折之後方得通過。
聯合國在黎南原駐有維持和平部隊二千人,兵力薄弱,只能擺擺樣子,無法控制真主黨的行動。安理會最近一次停火決議中,建議黎國政府軍1萬5000人,再加上維和部隊1萬5000人,共同在黎南駐防,監視停火的執行;此中有一項麻煩任務,是解除真主黨的武裝。
社評說,組成維和部隊的原則,各國都表贊同;但部隊如何組成,由誰出兵,如何補給,都仍在研討之中。各方屬意由法國擔起主要責任,但法國究竟貢獻多少兵力,迄今尚未表態。倒是德國已同意派兵維和,這是第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德國最敏感的一項外交決策。德軍派駐黎南,有可能和以軍正面交鋒,由於過去的恩怨,將遠比其他國家如義、西、土的任務,更要複雜。
大破壞之後,急切需要大建設。戰後的黎巴嫩,正如伊拉克一樣,住房、交通、醫療、公用設施如水電等,樣樣需要大量的人財物力。美國先前已提供三千萬元作救護難民的專款,停火後又承諾二千萬元支援重建,表達美國對黎國民主政府的支持和對黎南平民的關注同情。
社評指出,美國不參與維和部隊,但願分擔救助難民和重建的工作,當有助於平復當地民眾因為反以而連帶反美的情緒。不過,據新聞報導,自14日停火令生效之後,真主黨人馬上展開就地救濟工作,甚至是把救濟品挨家挨戶一一送達。在國際維持和平部隊到達之前,真主黨已經展開了爭取民心的作業。記得在冷戰期間,非洲某些國家遭遇天災人禍,美國熱心運贈糧食、藥物等救濟物資,想不到在分發過程中被動了手腳,反由前蘇聯及其東歐各附庸國扮了“施主”。美國應記取前車之鑑。美國去年救助南亞海嘯的行動,迅捷有效,頗獲好評。在黎南,這幾千萬元核款如運用得當,應有好的反應。
這一個月的戰爭,時間不算長,空間亦有限,但造成的損害以及後來的影響,卻是十分嚴重。無異用事實教訓世人,兵凶戰危,動武不但未能解決問題,反而是埋下更大衝突的火種。無論何方得手,最後是大家都失敗,都痛苦。
社評認為,美國不能置身事外,如何保證停火不致破壞,使苟延殘喘的戰區民眾得到休養生息,美國仍負有重大的道義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