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民進黨20歲還未長大,悲哀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28 12:01:18  


新新聞封面故事:悲哀啊,自由鬥士淪為權力俘虜。
  中評社香港9月28日電/二十年,對個人來說,是很長的時間。從出生到成年,或從青年變為中年,花費的,差不多就是二十年。不過,對一個政黨,尤其是在民主草創社會裡運作的政黨而言,二十年實在是太短的一段時間,短到不夠讓政黨成熟...

  陳水扁是“選舉總路線”最重要的執行者,也是的最大受益者。但20年的時間,不夠讓民進黨“轉大人”。民進黨依然是個頭腦簡單、眼睛裡祇看得到近距離利益,沒有習慣想得深、想得遠的幼稚政黨。台灣被這樣一群其實還在流鼻涕的“惡童”們把持,讓人無奈、悲哀。

  台灣新一期新新聞報道說,今天民進黨遭遇的種種問題,基本上都出在這二十年過於倉促的發展,沒有來得及給民進黨一個清楚的身分認同、一個健全的組織結構、一個穩定的政治性格。 

  回到個人生命史的對照比喻,民進黨是個沒有青春期的政黨,直接從慒懂幼少時期,在時勢推移下,直接就擔當了大人的角色。 

  儘管在民進黨的前身,鬆散的“黨外”運動,從七○年代便開啟其端,然而威權逼壓下,“黨外”並不具備任何民主條件,“黨外”是場壯闊的反對運動,反對國民黨是其核心價值,而民主,祇是用來反抗、對抗國民黨的重要工具。 

  二十年前,民進黨正式成立,其骨子仍然繼承了“黨外”的反對運動立場,就連其內部組織,都抄襲國民黨的列寧式革命政黨安排,根本談不上什麼“民主”。 

  那個時代的民進黨,是個奇怪的拼湊產物。權力現實上,民進黨充其量祇能是鬆散的聯盟關係,各種不同地區、不同動機、不同理念的勢力,衝著一項單純的共同點-與國民黨為敵,而結合在一起。然而,明明是鬆散聯盟的組織,卻採取了嚴格的革命政黨面貌,這中間必然存在高度緊張。 

  選舉總路線的確立 提名權為權力依據

  民進黨的“民主化”,其實不在黨組織架構精神中,毋寧是誤打誤撞偶然所造成的。第一項偶然,是其他競爭組織的不爭氣失敗。國民黨放鬆黨禁,各式政黨如雨後春筍冒現,同樣以反對國民黨為號召的,當然不會沒有。然而從王義雄的“工黨”,到朱高正的“社民黨”,都在不高明的經營下,快速沒落消失。 

  另外有從海外,不管日本或美國,移回台灣發展的政治勢力,如台獨聯盟,他們的成員有著傲人的學歷,還有長期累積批判國民黨的論述、主張,然而他們卻嚴重缺乏台灣本土連繫,更致命的,維持他們政治熱情的,就是他們對台灣的想像,但在國民黨“黑名單”管控下,這些人瞭解的台灣,都是十年、二十年前的模樣了,面對解嚴後快速變動的台灣,他們很難進入狀況。 

  民進黨發展的關鍵,在於確立了“選舉總路線”。當年批判“選舉總路線”的人,認為在國民黨壟斷遊戲規則情況下,民進黨怎麼可能選得贏?平白給人一種與國民黨體制妥協的印象罷了! 

  他們的主張,不是沒有道理。民進黨當然選不贏還握有龐大政經資源的國民黨。不過他們沒看到的,事實上就連主張“選舉總路線”的人都沒有辦法預見的是,走選舉路線,民進黨可以選贏國民黨以外任何其他政黨。靠著“選舉總路線”,民進黨讓自己和其他政黨分別出實力高下來。 

  也是靠著“選舉總路線”,民進黨得以真正建立黨中央。黨中央是什麼?相較於包山包海的國民黨黨中央,民進黨中央簡直是個笑話。為什麼各擁山頭、各具實力的同志,要聽從黨中央的?的確,很多人不聽黨中央、挑戰黨中央決策,然而藉由“選舉總路線”,民進黨中央找到了最大的權力依據-選舉提名權。依靠民進黨招牌,可以給任何候選人,相當不錯的票源。相反地,任何不服從黨中央,被黨開除、或從黨裡出走的同志,就會在選舉中付出選票代價。 

  維持選舉政黨性格 忽略治理“國家”能力

  不知不覺中,民進黨的內部民主機制建立起來了。最核心的,就是提名過程與提名權。為了能影響提名過程,有野心的政治人物必須想辦法控制中常會。要控制中常會,先得選上夠多的中執委。要有中執委席次,先要有夠多黨代表。於是大力招募黨員(包括人頭黨員),再用手中黨員在中執委、中常委選舉中層層換票,就構成了民進黨真正的權力運作。 

  雖然有派系互動引來許多批評,民進黨這套機制,的確是數人頭的民主。這套機制也防堵黨權力集中,表面上看起來和國民黨一樣的組織,骨子裡的精神卻大不相同。國民黨主席何等威風!民進黨從主席以下,到中常委、中執委都沒有那種威權架式,更不必說實質權力了。 

  二十年間,民進黨始終維持著“選舉總路線”帶來的選舉政黨性格。政黨當然不能不選舉,可是民進黨卻是傾注對內對外一切力量,著眼於選舉。對外,與國民黨主要的爭鬥場是選舉;對內,自己實力的累積,也是靠選舉。 

  選舉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在選舉求勝的目的下,許多成熟政黨應該做,至少應該準備的事,就都被民進黨忽略了。例如說,民進黨始終疏於發展政策論述,就是選舉性格下產生的效果。 

  民進黨與國政的真正接觸,一直停留在與選舉有關的部分。台獨訴求為什麼在民進黨內那麼重要?因為要求獨立建國是最簡單、最直截了當的口號,而且又挑釁地觸犯了國民黨威權禁忌,在選舉中最易煽起激情、更容易凸出民進黨旗幟來。相對地,怎樣治理一個“國家”,不論這個“國家”叫“中華民國”或台灣,就從來不是民進黨有能力去關心的。 

  陳水扁棄悲情路線 成功開發年輕票源

  二十年中,大部分時間,民進黨祇能在有限範圍實習選舉以外的政治事務參與,這是讓民進黨遲遲難以成熟的一大理由。像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小孩,卻總祇能在大人給予的微型玩具間,玩著想像的家家酒,以為自己就真的在煮飯、打掃或提公事包上班、開飛機坦克。 

  台灣的政治體制下,立法院的政務參與,極其有限。何況早期立法院被行政院壓得死死的,更難與聞行政事務。民進黨人除了在立法院有限學習外,剩下的就祇有地方行政經驗了。然而,台灣中央集權的架構,又讓號稱“地方父母官”的縣市長,其實視野狹窄、權力偏小。 

  民進黨選舉的本事與政治實踐的能力,形成了強烈落差。理想的步驟,應該是藉由選舉,逐漸累積民進黨取得的權力,由量變到質變,累積夠多權力後,升高其權力等級形式,終至完成其自我訓練、轉化過程。 

  不過,歷史不會如此中規中矩,按部就班的。高度選舉性格的政黨,中間出現了具備格外選舉天分的人才,黨內環境利於他快速冒升,黨外整體環境也利於他快速竄起。 

  這個奇才,選舉的大謀略家,就是陳水扁。他的選舉策略、布局,一直走在民進黨的最前鋒。陳水扁,而非許信良,才是“選舉總路線”最重要的執行者,當然也就成了“選舉總路線”的最大受益者。 

  一九九四年,陳水扁甚至為了選舉,大膽拋棄了反對運動一貫的悲情路線,改以“快樂、希望”訴求台北中產階級支持。他更大量起用形象鮮明的年輕人擔任競選幹部,成功開發了年輕票源。

  意外贏得大選 卻學不會當家做主

  從一九九四年到一九九八年,兩次台北市長選舉,陳水扁先是贏過了趙少康、黃大洲,繼而敗在馬英九手下。然而這一勝一敗的經驗,卻導向同樣的政治操作傾向-益發使陳水扁相信選舉策略,不信政務作為,政務推動上得到七○%市民的肯定,卻還是打輸了連任一役,那麼政績重不重要?不就不言可喻了嗎? 

  在台北有政績的陳水扁,無法贏得連任;沒有任何資歷經驗可以保證其國政作為的陳水扁,卻隨後贏得了大選。這樣戲劇性的變化,決定了陳水扁,乃至民進黨的前途走向。 

  他們成了一群祇相信選舉操作,不信國政實踐的治理者。在沒有充分緩衝準備,沒有跌跌撞撞與大人世界衝突妥協經驗的情況下,這個前一天還在玩玩具的小孩,手裡突然就有了真的廚房、真的公事包,甚至真正的坦克、飛機。 

  在人生成長過程中,青少年期是什麼?青少年期讓人從叛逆、否定成人世界,到慢慢理解成人世界之無可避免。青少年掙扎著想找出一條逃逸出既有成人規範的路,因而與成人權威相頂撞,撞得鼻青臉腫之後,才進到成人世界。這過程,或許痛苦,卻是寶貴且必要的。 

  突然從童少進入成人世界的民進黨,嚴重缺乏青少年期應該要學到的智慧-理解成人世界內在的道理,以及做為一個成人的辛苦與不得已。 

  陳水扁與民進黨掌握政權,卻遲遲沒學到當家做主該有的成熟態度。他們要不把“國家”權力與“國家”資源看得太大、太了不起,因而興奮地憑貪念行事;要不就把“國家”權力、“國家”體制看得太廉價、太不堪,老以為自己高興怎麼改,就可以怎麼改。結果,就像闖進大人世界的小孩一樣,這些人莽撞地破壞了許多東西,貪婪地攫取了更多不應該屬於他們的東西。 

  選舉至上的信念 遠勝過原則信仰

  陳水扁從沒放棄過“選舉至上”的信念。他沒停止過選舉考量與作為。也許該這樣說:他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成是可以用選舉手段解決的。一切為選舉,一切都是選舉。 

  太會選舉,太多次靠選舉手段達成目標的陳水扁,拉住、綁住民進黨,讓民進黨也無法轉型成一個真正有效的執政政黨。這樣一個黨,掌權六年,迄今還是沒有政策路線,沒有政策論述,沒有政務人才,更沒有政績目標。他們有的是什麼?是“反正到時選舉見真章”的虛無心態。 

  為選舉需要,可以也應該暫時忍耐一切。為什麼“天王”們如此低調行事?因為他們都有眼前選舉的考量,選舉利害,遠勝過他們的原則與信仰。 

  二十年時間,不夠讓民進黨“轉大人”。民進黨依然是個頭腦簡單的幼稚政黨,眼睛裡祇看到近距離利益,沒有習慣想得深、想得遠些。台灣被這樣一群其實還在流鼻涕的“惡童”們把持,讓人無奈、悲哀。別看“天王”的裝模作樣煞有介事,唉,從成熟民主標準來衡量,不幸地,他們真的都是沒有長大,流著鼻涕一手拿彈弓威脅人、一手拿彈珠汽水誘惑人的惡童啊!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