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綱:關於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個誤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08 07:52:48  


  誤解一:增長主要倚靠出口?

  ●多數時間里,中國大量出口的同時也大量進口,貿易順差幷不大

  ●多數時間里,淨出口在中國GDP的比重是相當小的,中國經濟增長和貿易順差的關係是反向的

  當思考下一步中國經濟的增長的時候,有一些誤解需要清理。中國經濟增長到底靠的是什麽?這個問題既是中國經濟的長期問題,也是短期問題。一個普遍接受、但似是而非的說法是,中國經濟增長太多靠出口,太少靠內需;太多靠投資,太少靠消費,於是現在說要擴大內需,幾乎所有人都在討論擴大消費,國內國外的媒體都在說祗有消費上去了中國的增長才正常,才能不靠出口、不靠投資了。

  是不是在倚靠出口?中國出口增長確實很快,但中國的淨出口在多數時間裡面是平衡的,貿易順差在多數時間里是正常的。

  2005年有點特殊,因爲中國的宏觀調控使國內需求下降,使進口增幅大幅度下降,加上2004年世界範圍內各種生産資料的價格上漲導致中國過度進口,使2005年的進口增長慢,因此出現了千億順差。

  但是多數時間里,淨出口在中國GDP的比重是相當小的,而且中國經濟增長和貿易順差、和進出口的關係是反向的。中國經濟過熱的時候,淨出口下降,甚至出現逆差,1992、1993年時,經濟高增長,中國的貿易淨出口是負的,到了2003、2004年,同樣,順差是下降的。當經濟增長低到7%、8%的時候,順差是最大的,上一次記錄最高的是1998年的430億美元順差,當時中國通貨緊縮,是經濟增長最低的年頭。這些都說明,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由於國內需求、而不是國外需求的波動所决定的。中國經濟的週期是由國內因素造成的,不是外部因素。投資需求也是國內需求。

  那麽出口是不是對中國經濟的增長有益,是不是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一個動力?確實是。用出口可以換取大量需要的東西,可以創造大量就業。但問題在於中國不僅大量出口,中國同時也在大量進口,中國現在實際上是亞洲生産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對美國有大量順差,但對所有亞洲經濟體(包括澳大利亞)都是逆差。中國的出口中,生産資料、原材料、機器設備、技術,一大批東西是在國外製造的,祗是在中國加工,有的甚至是最後一道加工,然後貼上一枚“中國製造”的標韱(有的研究表明,祗有30%是中國製造,70%都是外國或外企製造)。

  這樣的標韱,使人誤以爲,中國經濟的增長靠的就是出口。這實際上是亞洲和世界的經濟關係在發生變化。中國的貿易基本上是平衡的,這對於理解中國經濟長期增長非常重要。

  誤解二:中國的消費增長太低?

  ●中國的消費歷來穩定增長,它不會出現像投資那樣的50%的劇增,從來沒有發生像韓國那樣的信用卡泡沫導致的高增長

  ●2003-2004年消費在GDP中的比率下降,不是因爲消費的增長下降,而是因爲投資的增長過快

  ●中國農民是中國“消費傾向”最高的群體,農民消費水平低是因爲農民收入低,中國消費要增長不是要刺激農民消費,而是要保障農民掙錢

  ●中國多數的經濟增長都集中到了20%高收入群體的手中,而這個群體消費傾向很低,對這部分人倒是應該“刺激消費”

  另一個重要問題,現在經濟增長是否主要倚靠靠投資?是不是消費就不增長了?

  過去幾年,經濟波動確實源于投資的過熱,由此導致一個說法,即現在所有人都在說的中國消費太低。其中一個重要的依據是,2003-2004年,GDP中投資比重上昇到45%。這個數字反復在國際國內各種媒體上出現,引發各種解讀,比如,消費增長的下降導致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出了問題。

  這實際上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看法。中國的消費歷來穩定增長,它不會出現像投資那樣的50%的劇增,從來沒有發生像韓國那樣的信用卡泡沫導致的高增長,也沒有發生象投資那樣在1999年的5%的低增長。消費增長一直穩定在10%左右,現在是12%以上,即使是GDP中的消費(即消費品增加的部分),仍然是8%、9%左右,與GDP的增長基本持平。由於過去兩年投資增長過快,使投資在GDP當中的比例擴大,把消費的比重擠小。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原因———不是因爲消費的增長下降,而是因爲投資的增長過快,導致了比例關係的變化。這兩個原因的政策含義完全不一樣,要恢複比例,是抑制投資的增長,還是進一步刺激消費增長?在投資增長過熱的時候再去刺激消費,那會使經濟更過熱。正確的措施祗是抑制投資的增長來恢復GDP當中比例的平衡。

  還有,要看一看,中國的消費怎麽能够增長?

  現在國際上有一個流行說法,中國人消費品買的太少,不像美國人消費得那麽多。中國的人均GDP祗有1000多美元,而美國達到人均接近40000美元,消費水平怎麽可比?

  在國內,人們現在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中國農民的消費水平太低,因此中國的消費水平太低。可是農民消費水平低是因爲農民有錢不消費,還是因爲農民沒錢?原因顯然是農民錢不够,是收入水平低而不是消費水平低。中國農民是中國消費傾向最高的群體。這怎麽解釋?消費傾向是指收入當中拿出多少錢來消費,中國農民把所有的收入都拿來消費了,孩子上學、醫療還沒有著落。因此中國消費的增長絕不可能靠刺激農民的消費!不要談農民的消費問題,而是要談農民的收入問題。農民收入的增長問題靠的是什麽?是國家加大農村基礎建設、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是就業增長,是整體經濟的增長,包括投資的增長,城市化的深入,再加上一些政府可行的資助。

  另一角度,目前看來,中國確實儲蓄率很高,40%左右。這麽高的儲蓄率確實有其原因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差距比較大而且還在繼續擴大。80%的低收入群體消費傾向很高,但收入不高,多數的GDP的增長都被20%的高收入群體獲得,而這個群體消費傾向很低———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收入越高,特別是在收入差距越大的國家,收入水平高的群體,消費傾向越低。也就是說現在恐怕還不可能進入國民消費傾向大幅度提高的階段。因爲提高80%低收入群體、提高高收入者的消費,都不是僅僅由宏觀經濟政策或社會福利政策所能解决的問題。

  當然了有許多具體的問題可以有利於提高消費水平,比如說加快社保體制的改革,减少人們的後顧之憂,從而降低儲蓄率,提高消費傾向。但這樣的改革不是一兩年就可以完成,需要很長時間。要消除收入差距,可能就更是一個長期問題,這是中國長期經濟增長和體制改革的長期目的,一時還沒法扭轉。現在怎麽提高消費水平?不能靠補貼低收入者,用20%的收入去補貼80%的消費,這是不現實的,不可持續的。更何况補貼消費的政策歷來都是不起作用的。日本前些年曾做過這樣的事情,給老年人和年輕人發消費券,結果人們花了消費券,把現金存起來,儲蓄率還是那麽高。

  所以說現在談消費增長,真正需要討論的,是在給定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下,什麽具體政策能使消費增長。

  誤解三:過度依賴投資?

  ●現在的投資中,超過20%是住房投資,近30%的投資是基礎設施投資(大部分屬於公共消費品投資),它們應該是住房消費、公共設施消費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總計約60%的投資增長,是可持續的,是短期需要的,也是長期需要的

  ●中國的GDP增長主要靠國內需求,其中也包括投資需求,這樣一種增長模式,恐怕在近期內,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模式,不會有大的改變

  現在的投資中,超過20%是住房投資,這個部分還在增長———從1998年引入住房貸款後,這一項一直是直綫上昇,而這部分投資從本質上說是消費,長期耐用品消費。

  再者,接近30%的投資是基礎設施投資(包括大量的城市基礎投資),而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一大部分屬於“公共消費品”。就是說,中國目前階段的投資當中大量的投資是公共消費品投資,全世界都應該認識到這一點。中國正在城市化的初期,需要大量公共消費品的投資,現在私人消費大幅度增長,但是公共消費品缺乏,而公共消費品的提供,是將來家庭消費增長的基礎。中國正在這個階段上。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住房消費、公共設施消費,總計約60%的投資增長,是可持續的,不是不可持續的,是短期需要的,也是長期需要的。

  這意味著什麽?不是消費不重要,不是現在不需要採取鼓勵消費的政策,中國甚至應該特別鼓勵高收入階層多消費一點,因爲祗有他們現在掙了錢,存得多,不消費。但是從總體上而言,這種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不能解决全部的問題,因此,我們仍然需要保持投資的一定規模的增長,40%、50%的高增長不行,20%左右的增長還是需要的。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政策建議是什麽?那就是:保持總需求各個部分的穩定增長,不是祗强調消費的增長,出口、投資,都需要平衡穩定地增長。這樣一個比較平衡的政策符合現階段中國的需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GDP增長主要靠國內需求,其中的一部分要靠中國的投資需求,GDP的35-40%是資本形成,這樣一種增長模式,恐怕在近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變。與其他一些國家的人均GDP1000-3000美元階段上的增長結構相比較,這也沒什麽特別之處。而直接把中國的經濟結構與美國當前的結構相比,指責中國,是錯的。

  來源:南方週末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