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對三峽應有的期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3 09:59:10  


  中評社香港5月23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題為“對三峽應有的期待”的社論,指出號稱世紀工程的長江三峽水壩,已於上週六完成主體工程,一座長2309公尺、高185公尺的大壩終於呈現在世人面前,實現了中華民族百年來關於治理長江、防範洪水、興建水壩的夢想。 

  社論指出,這項於1992年由中國全國人大通過,從1994年起便密集施工的重大工程,從今年的汎期開始,便能有效的發揮防洪功能,較原定計劃提早兩年。如果一切順利,整個工程也可望提前在2008年竣工。 

  隨著這座耗資2000億元人民幣的大水壩成為現實,人們所應關注的已經不再是改變三峽自然生態、淹沒長江沿岸廣大區域的利害得失問題,而是這項重大基礎建設如何實現提案之初所作出的承諾,無論是在抵禦洪汎、提供電力、保護環境、促進航運、搶救文物,或者是安頓三峽住民等方面。換言之,未來將是三峽向受到波及的群體和環境作出回饋的時候。 
  
  社論表示,從籌劃起便褒貶不一的三峽工程,基於它在防洪、發電和航運的三大功能,預期將能為中國的民生和經濟帶來巨大貢獻,中國官方所提供的許多數據,已為興建水壩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但另一方面,由於它也帶來重大的人文遷移、生態改造,環境破壞等問題,所以也同樣招來非議。 
  
  從積極的角度而言,正常蓄水位達175公尺的三峽水庫,竣工後將能容納超過220億立方公尺的洪水,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提供防洪作用,足以抵擋百年一遇的洪患,讓這地區的1500萬居民和150萬公頃良田從此擺脫洪水的威脅。根據估計,安全的生態環境,每年所能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將達25億元人民幣。 
  
  三峽工程的另一重大意義在於製造電力。當三峽水電站全面發電後,其覆蓋面將達半數的中國人口,影響不能說不大。同時,這個全球最大發電廠的年均發電量可達847億千瓦時,每年售電收入介於180億至220億元人民幣之間,不只將為中國創造可觀的稅收,也節省了不少能源方面的外匯開支。 
  
  從環保的角度,水力發電所創造的乾淨能源,將有助於提升環境素質,這對於全力追求經濟增長,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中國,也將是一大貢獻。 
  
  社論稱,同時,為配合三峽水壩的建設,中國官方已投入近400億元人民幣來治理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污染問題,準備分期建造150多座汙水處理廠和170多處城市垃圾處理場,使這地區的污水和垃圾處理率達到85%以上。因此,正視生態環保,可視為這項工程的額外收穫,也應視為中國未來處理環境問題的典範。 
  
  撇開樂觀的因素,建造三峽水壩所產生的問題卻不能不令人關注。因這項工程而被迫遷移的居民數達百萬,規模之大,堪稱少見。唯有當這批遷移人口得到妥善安置,達到安居樂業的目標,三峽工程才算真正完成。 
  
  其次,三峽水壩是以人文環境作為犧牲的工程,它的代價是無可計算的珍貴文化遺產永淹水底。雖然施工之前,中國的一些文化機構已在保護三峽文物方面作出努力,但基於這地區豐富的人文資源,搶救不及的文化遺產肯定數之不盡。這不只是中國文化的遺憾,對於全球人類而言,也將是無可彌補的損失。當工程完成後,唯有將三峽發展成為一個人文薈萃、生態平衡、規劃健全的環境,才足以彌補對三峽環境所造成的破壞。 

  社論最後指出,目前距離竣工只差兩年的三峽工程,代表了中華民族扭轉環境劣勢、犧牲文化遺產、創造長期福祉的決心。當大家都歡呼這世紀巨構接近尾聲時,只有期待它對人文、環境和經濟作出廣泛的回饋,才能彌補因之而造成的損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