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注重生態規劃城市才更具競爭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24 12:48:10  


  中評社香港9月24日電/《新京報》今天發表為“注重生態規劃城市才更具競爭力”的社論,指出正在廣州參加2006年中國規劃年會的專家,針對改革以來城市規模迅速擴張導致耕地銳减、生態失衡等後果,呼籲城市規劃必須與生態規劃相結合,城市規模不能無限制膨脹。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日前在大會上指出:“城市應當被融合進當地的生態系統之中,而不是淩駕于它們之上。”

  社論分析,近些年來,以“生態立市”作爲城市建設目標,追求城市和諧發展,也已成爲有的經濟發達地區的抉擇,有的地方開始轉移和關閉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工業項目。由此不難看到,注重城市規劃的生態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已逐漸成爲民間與政府的共識。

  中國城市大規模擴張的背後,有著十分複雜的成因。擇要而言,一方面是地方經濟發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脹的客觀需求。在許多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外來人員往往占據當地總人口的很大比例,甚至在個別地方反超當地戶籍人口。在常住人口迅速增長的情况下,城市增容自是題中應有之義。

  社論指出,另一方面,“現代化即城市化”的觀念主導,也爲大規模城市建設提供了理念依據。在很長一段時間,城市化被簡單理解成“農民進城”,大量耕地由此被大規模徵用成爲城市建設用地或工業用地。粗放型的城市規劃,進一步爲城市無節制擴張埋下了伏筆。

  上述因素直接造成有些地方土地資源稀缺、環境污染乃至“城建腐敗”盛行,但中國城市建設所面臨的窘境,也逼使原有城市發展觀儘快實現“升級換代”。進一步來看,近年來中國經濟備受資源瓶頸約束,能耗過大的經濟發展模式弊端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下,注重生態規劃毫無疑問將是今後城市建設的必然趨勢。換句話說,無論是從城市建設還是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當前中國城市發展勢難維持原有理念,爲過度膨脹的城市“减肥”、增添“生態美”,已是勢在必行,也不得不行。

  社論表示,將城市規劃與生態規劃相融合,具體而言,正如有關專家所指出的,就是要將土地適宜性分析、景觀生態規劃、環境機制規劃、生態承載力、循環經濟規劃、生態區劃等因素引入城市規劃,從而確定城市的發展規模、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使得城市的擴張不得觸碰生態保護這條“底綫”。

  目前,注重城市的生態規劃特別應當成爲沿海發達地區城市發展的自覺意識,因爲對這些地區來說,彌補此前生態環境欠賬顯得尤爲重要。此外,據日前新華社報道,隨著沿海發達地區進行産業升級,中西部有些地區“接盤”心切,已經出現不惜以犧牲環境爲代價,降低環保門檻的招商引資新熱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因此之故,還應當采取嚴厲監管手段,避免中西部地區重複“先污染後治理”的城市和經濟發展模式。

  社論指出,中國現階段的城市化進程證明,城市的建設幷非大造高樓、馬路和工業園區,更非簡單地讓人住到城市裏來,而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一個城市的發展,也不是以GDP爲最終依歸,而應講求城市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提高人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使市民安居樂業,閑暇之余徜徉于城市山水之間,而不是每日爲工作奔波焦慮,乃至連停下脚步喘息的時間都缺乏。
  
  更重要的是,注重城市發展的生態元素,幷非是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制約,良好的環境生態還是城市的一大競爭力。在這方面,連續三年蟬聯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的杭州,以其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例證。
  
  社論指出,不難預見,在注重生態規劃的新型城市發展觀念主導下,由於經濟高速發展而觸發的城市“消化不良症”,有望進入實質性消脹階段。只是,何時才能完成這項工程,人們還需拭目以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