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穗深港”新幹綫特別經濟走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5 07:56:19  


  中評社香港6月15日電/在日前落幕的“大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認爲,與美、日等國的城市經濟集群相比,珠三角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城市群的經濟貢獻率偏低。中國經濟時報文章說,爲此,他建議創建“穗深港”新幹綫特別經濟走廊,以提昇珠三角經濟圈的核心競爭力。

  “當GDP達到第一個1萬億美元之後,美國用10年的時間增長到2.7萬億美元;德國用10年的時間增長到2.4萬億美元;中國計劃用10年時間即到2010年翻一番,大概爲2萬億美元。這裡就提出一個問題,爲什麽同時在1萬億美元之後10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增長可能比美國低0.7萬億美元,比德國低0.4萬億美元?”牛文元認爲,原因可能是多樣的,但中國的城市化率偏低,城市化體系不完善尤其是城市集群經濟帶發展還不够理想是一個重要的制約性因素。城市化率的差异,導致了經濟增長的差异和財富積聚能力的差异。

  牛文元說,50年來,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之間的進程極不匹配,而且前30年經濟增長形態基本上爲“點狀”拉動,近20年經濟增長形態才逐步改變爲“組團式”發展,而“組團式”發展也不均衡,效率偏低,個別的還形成了嚴重的城市病。

  “中國的經濟越來越向各個大城市區特別是向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大城市群集聚,但與美、日等國的城市集群經濟圈發展相比,競爭力及經濟貢獻率仍然偏低。”牛文元說,美國的三大城市集群經濟圈對全美國的經濟貢獻率達到55%,日本的城市集群對日本的經濟總貢獻高達70%,而目前中國三大經濟區對全國的貢獻率祗有38%,這說明三個大區的潜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佔國土面積祗有4%,3大區若能對國家的貢獻達到65%―78%的話,那麽中國的其餘地方就可以解脫出來了。

  牛文元說,除珠三角等城市群的經濟貢獻率偏低外,珠三角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與發達的七國集團相比,還差很遠。“在地理區域的放大、生産力要素重整過程中,要突出功能互補、提高運行效率、降低發展成本,幷積極尋求新一輪經濟合作,提高中國三大組團城市群的成熟度”。

  就珠三角來說,牛文元提出了“創建21世紀全球大城市群中的穗深港新幹綫的特別經濟走廊”的設想,大概內容包括:平行距離162公里,沿綫卷曲18個,卷曲面積1276平方公里,GDP爲2.8萬億元,形成完整的半小時高速經濟圈,構架完美的金融組合、科教組合等。

  他指出,據世界權威學者的結論,當城市從一個點,跳出來形成一個帶,再跳出來形成一個環圈時,其經濟潜力將按照等比級數增加,實現1:5:25。珠港澳大橋完工後,將成爲珠三角經濟環的“東翼”,對城鄉聯動、雙重整合、各路幷進的發展起重要貢獻。

  構想核心爲“一帶”、“兩極”、“六大中心”,所謂一帶就是指“穗深港”30分鐘快速通道的特別經濟走廊;兩極即以廣州爲中心的經濟組團和以深港爲中心的經濟組團;構築面向亞洲、面向全球的現代工業等六大中心。

  牛文元說,依照“發展紅利”方程的理論計算,當“穗深港”新幹綫完成由點狀拉動向組團式經濟走廊的轉變後,相當于每天拉動該地區GDP的1.5―1.8個百分點,相當于獲取180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額度。

  文章表示,牛文元提出了建設“穗深港”新幹綫的五大戰略。主要包括,構建面向東南亞、融入全世界的體系,形成集現代物流體系高速走廊和內外經濟對接橋頭堡爲一體的經濟體;構建“物流、能源、信息流、貨幣流、人才流”等“五流”於一體的全方位服務體系;構建珠三角新一輪技術輻射和産業轉移的第一交匯點,完善承載中國社會財富新一輪增長的高端功能;形成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圈;盡快在深圳構建全球知識市場與專利發明的永久集散地、世界知識産群的固定交易平台、全球每年最新技術發明的展示中心等,形成“兩基一台”,即新興産業孵化基地和創業風險投資基金、世界規模的知識市場平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