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環球時報:中印賽跑,西方有人賭印度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9 09:30:51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印度總理辛格。
  中評社香港4月29日電/最新一期的《環球時報》報道,大國的興衰永遠是世界政治中最令人矚目的部分。在中國成為世界中心話題一段時間後,另一個發展中大國印度也帶著同樣亮麗的經濟成績單加入了進來。對於這兩個同樣擁有悠久歷史、燦爛文明和眾多人口的國家,人們將它們相提並論本不值得驚訝,但有意思的是,近來西方媒體關於“中印比較”話題的討論幾乎到了連篇累牘的地步,仿佛不談論這個話題,就顯得有點跟不上形勢。在這中間,有一種論調格外盛行,即認為印度的發展比中國更具潛力,並且為印度趕超中國加油叫好。 

  中印賽跑,有人賭印度贏

  早在2003年8月9日,英國《金融時報》就刊文指出,到2010年,印度經濟的增長速度可能會超過中國。今年2月19日,該報又以《印度經濟能超越中國嗎》為題對中印發展現狀和前景做了詳細評述。作者馬丁•沃爾夫認為,雖然目前乃至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實際表現要比印度好,但印度具有趕超中國的潛力。發出這種聲音的並不只是《金融時報》一家,法國《巴黎人報》2月6日在題為《印度企業征服世界》的文章中也不加吝嗇地讚美印度,說印度追隨中國,正在成為一個經濟巨人,它的企業“正全力向西方競爭對手展開進攻”。著名的投資銀行高盛公司在一份《邁向2050年》的報告中預測,在未來50年裏,印度甚至有望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

  最熱衷於“中印比較”的恐怕還是美國媒體,前不久出版的一期美國《外交政策》也刊文說,印度的經濟發展將會超越中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近期在一篇題為《緩慢但平穩,印度將超越中國》的評論文章中指出:“印度這只行動遲緩的烏龜,可能很快就能超過中國那只兔子。”美國彭博新聞社今年年初也發表過類似的報導,標題就叫《中印賽跑,我賭印度贏》。文中談到中國與印度的競爭時稱:“人們通常認為高效而受到嚴格控制的中國會領先於不穩定、速度緩慢的印度。但20年以後,亞洲這兩個新興超級大國之間可能出現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一個投資者應該仔細考慮的結果。印度迅速發展的消費部門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正超過中國、歐洲和日本。經濟學家們還注意到,印度經濟看上去更像西方經濟而不是東亞經濟。”

  印度確實有獨特的吸引力

  為什麼那麼多分析看好印度?不可否認,印度本身的經濟發展與中國相比,有它具有優勢的地方。印度報業托拉斯駐中國的記者阿尼爾•約瑟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總結了印度的三大優勢:一是人口結構的發展趨勢。據專家的預計,中國的老年人口在2051年將達到4.3億人,不僅將為社會福利和退休制度增添新挑戰,也意味著中國的勞動力將出現短缺現象,而印度屆時將有大量年輕的勞動力,無論是投資還是儲蓄都將出現穩定的增長。第二,中國的銀行業體系和服務業體系都無法與印度相比。印度的銀行不良貸款比例較低,不像中國國有銀行壞賬數目驚人。第三,印度面對的國際環境可能比中國寬鬆。因為價值觀等諸多因素,印度與西方的關係比中國緊密。

  在印度工作多年的新華社前駐新德里分社首席記者江亞平認為,印度的現代企業制度比較完善,對資本的利用效率、管理水準、國際化標準均高於中國企業,這也是印度經濟具有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另外,印度的國際交流人才多於中國,法制較健全等,同樣是不可忽略的優勢。

  事實表明,西方對印度的歡迎沒有僅僅停留在口頭的溢美之詞上。4月22日―25日,印度總理辛格訪問了德國,其間對德國企業家做的調查表明,印度將成為繼中國之後,德國企業在亞洲投資的下一個重點。美國總統布希也在不久前訪問了印度,兩國簽署了舉世矚目的民用核能合作協定。根據這項協定,儘管印度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仍將有權分享美國的核技術及核燃料。布希在訪問中稱印度是美國的“戰略夥伴”,並說要加大兩國“在軍事方面的合作”。

  跟中國的差距也很明顯

  客觀地說,印度是個消費市場潛力巨大的國家,而且勞動力十分充足和便宜,是繼中國之後另一個快速崛起的經濟大國,西方投資者即使只是出於“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考慮,增加對印度的投資或者從中國向印度轉移投資,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至於布希對印度的訪問,也許更多的是出於對印度在地緣政治中體現的戰略地位的考慮。若單從印度的經濟狀況來看,江亞平認為,它的前景遠遠不像西方預測的那麼理想化。目前,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都不到中國的一半,基礎設施極其落後。更重要的是,印度社會存在著許多制約發展的因素。從政治上來說,印度的政治制度導致黨派利益之爭嚴重,權力過於分散,官僚體制臃腫腐敗,難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印度記者約瑟夫對此深有體會,他說,中國的一個特點就是基礎設施搞得好。一下飛機就能感覺出來,無論是新德里還是孟買,機場都沒有北京的好,路也沒有北京多。他認為這和兩個國家的體制有關。在公有制的中國,無論是蓋房子還是修路,貫徹起來速度都很快。他說,在上海和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如果打車去一個大樓,一定要告訴司機在什麼路,因為中國蓋房子速度太快了。印度則是私有制為主的國家,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面無法像中國這麼乾脆,因為種種限制和程式,有時修一條路要花費很長時間。印度總理辛格就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非常羡慕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改革上的貫徹力。

  從經濟上來說,印度的製造業很不發達,引以為豪的軟體產業在第三產業中所占比例其實很小,只有國內生產總值的3%,其他的都是零散的服務業,像小商店、小旅館就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

  從社會上說,印度雖然在法律上取消了種姓制度,但這種制度在社會上依然隱性地存在,制約了人才的成長。印度的文盲率和極端貧困人口都占到全國總人口的1/3以上。而中國的成人文盲率只有9%。印度婦女的才能也受到嚴重制約,城市裏參加工作的婦女不到20%,其他都是家庭婦女。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通過收入、醫療保健、讀寫能力和其他衡量標準來評估一個國家,印度在177個國家中處於第124位,名列斯里蘭卡等國之後。中印人口差距不大,但中國線民數量是印度的4倍。

  其實,印度人對自己還是有清醒認識的。印度財政部長奇丹巴拉姆今年1月就說過,印度要追上中國的國民收入水準至少需要10年,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印度要全面趕上中國,還有20年的距離。

  “印度神話”中埋著中國因素

  在印度多數方面明顯落後於中國的情況下,“印度神話”的輿論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應該說,造成這種效果有一部分是源於印度自身的“公關”。印度一直懷抱大國夢想,最近幾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這種心理更加膨脹。為了獲得世界對其大國地位的認可,也為了吸引世界的目光,為自己的經濟發展注入外資和外援等新的動力,印度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一輪又一輪自我宣傳攻勢。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裏,印度政府和工商界聯手斥資400萬美元策劃了一個全方位的印度公關宣傳計畫,在世界範圍內打包宣傳一個欣欣向榮、飛速發展的印度。在今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印度更是出盡風頭。它當時打出的宣傳口號是“印度無處不在”,一個“崛起速度很快的自由市場國家”。在論壇期間,印度派出了比去年多一倍的政界和工商界領導人與會,發表了60多場演講。在會議空閒期,代表團用印度傳統的佳餚美酒、藝術展覽繼續吸引與會者的目光。達沃斯論壇最後一晚,印度借一場耗時4小時的寶萊塢歌舞表演震撼謝幕。這種成功的自我宣傳,讓西方媒體對印度“看高一線”。

  另外,“印度熱”的背後,關鍵還有一個中國因素。江亞平先生認為,印度被西方歸入“民主國家”,價值觀與西方相近,容易產生價值認同感。抬高印度就是為了證明美國和西方的發展觀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面對中國的快速發展,西方感到憂慮,於是希望扶持與中國比鄰而居的印度,來平衡中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布希不惜破壞核秩序,和印度簽訂核協定,就是為了討好印度,讓印度成為制衡中國的一個棋子。美國重視什麼,西方媒體便把焦點對準什麼,這就是西方媒體追捧印度的關鍵因素。

  其實,雖然西方媒體常說“21世紀屬於中國和印度”,但中印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巨大的。即使不斷有人送給中國“世界工廠”的美譽,但實際上中國製造業在全球9%的份額不到日本的一半,也不到美國的一半。印度的情況也是如此。也許中印兩國的發展原本就不應該有非此即彼的歸類,背負著沉重人口負擔的發展中國家的大國之路,從來都不是像西方輿論描述的那樣鋪滿玫瑰花瓣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