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31日電/在“綠色GDP”標準一時不見出台的情况下,國家統計局下屬部門推出一項全新的政策建議:允許一些地區的GDP是零增長甚至負增長,以避免短期行爲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有關靈魂”的故事:基於不同的立場和利益考慮,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事件産生了迥然不同的詮釋,最終這個事件异化成人們推卸責任和牟取私利的藉口。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說,在某種意義上,涉及國計民生的GDP指標似乎就在陷入這種“羅生門”似的困境:每一個人、每一個部門,由於立場和利益的不同,都在演繹自己心中的GDP指標,於是,GDP指標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的本來面目變得越來越讓人看不清。
具體到此次國家統計局下屬部門的全新建議來說,何謂“允許一些地區的GDP是零增長甚至負增長”?難道GDP指標是一塊橡皮泥,可以憑藉一些領導的“允許”或者“不允許”就能隨意拿捏?GDP指標的客觀性何在?國家統計數據的尊嚴和威信何在?
今年2月份,國家統計局對GDP歷史數據進行修訂,結果2004年的GDP總量,一下子高出2.3萬億元。在欣喜于中國經濟總量在2004年就已經超越意大利,位居世界第六的時候,我們也無法回避這樣一個問題:GDP指標的剛性意義所剩幾何?難道徒具經濟史的研究價值?另外,隨著人們對GDP指標研究的深入,綠色GDP、死亡率GDP、文化GDP、腐敗GDP等GDP序列被一一提上議事日程,GDP指標儼然成了一種“不能承受之重”的經濟運行數據。
文章表示,與其對已然負重前行的GDP指標層層粉刷、層層加碼,甚至爲了達到某種目的,不惜對這種指標進行“自我闡釋”,爲什麽不能放弃對GDP的依賴,轉而尋求另外的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經濟評估模式呢?被异化、扭曲的GDP指標一再遭到解構和顛覆,無疑傳達了這樣的一種信號:政府行爲仍然在某種程度上操控著經濟運行的過程,而這與建立健全市場經濟的戰略决策是相違背的。
文章指出,GDP崇拜之所以如此深入而廣泛,正在於它是考核一任政府政績的重要數據。不要忘了,市場運行自有其客觀規律,硬是把它與官員政績挂鈎,顯然不恰當。讓政府的歸政府,讓市場的歸市場,或許是解决目前“羅生門”式的GDP指標的惟一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