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世界如何看中國的軟實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6 09:31:45  


  中評社香港6月6日電/伴隨著中國飛速的經濟發展,被稱作‘軟實力’的文化、外交等方面,中國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世界許多角落,無論在東南亞、拉丁美洲,還是在非洲你都可以發現中國的影響。”美國五角大樓2006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剛“誇獎”了中國軍事力量這樣的“硬實力”,而華盛頓的智庫學者們同時也在興起另一股研究中國“軟實力”的浪潮。前面這段話就出自被美國人視為“重大國際事務權威觀點發源地”的《外交》雜誌。有些美國學者則直白地稱,中國軟實力的上升已經“開始對美國的利益產生威脅”。這些話能當真嗎?

  美學者稱:中國軟實力的上升是以美國軟實力的下降為代價的

  據環球時報報道,2004年,約瑟夫•奈在其著作《軟實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中既不看好也不強調中國的軟實力,他認為同美國相比,中國的軟實力微不足道。然而僅一年後,他卻在《華爾街日報》專文介紹《中國軟實力的崛起》(詳見本期17版對約瑟夫•奈的專訪)。

  5月18日,《外交》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的軟誘惑》的文章,列舉出許多中國軟實力崛起的例子:“今天,你的孩子穿中國服裝,玩中國玩具。不難想像,他們在不遠的將來會聽中國的流行音樂,喜歡上中國的電影”。

  在經濟方面,這篇文章稱,中國的民間儲蓄超過了美國和歐洲的總和。中國與亞洲國家的貿易關係發展迅猛,已取代美國成為韓日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分享了本應屬於美國的經濟利益”。

  該文表示,在外交方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正“影響許多國家的命運”。

  《外交》雜誌的編輯部門――外交關係協會在其網站上也開闢專門網頁以問答的形式介紹中國的軟實力,並在其中的三個問題中專門介紹了中國軟實力在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滲入”情況。美國學者湯普森表示,中國在非洲和拉美的能源領域大量投資,合作項目在增加,這足以說明中國軟實力在這些國家的增長。

  更令美國人接受不了的是,中國的發展模式似乎在許多地區有了越來越大的魅力。美國學者肯尼士•利伯索爾認為,以中國發展模式為基礎的“北京共識”正在威脅美國主導的“華盛頓共識”。他稱,現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將中國模式視為榜樣,特別是一些“專制政府”從中國學到了“真經”,那就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可以通過實現社會穩定來維繫“獨裁統治”。此外,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接受中國宣導的“消除貧困和保障生存權就是對人權最大的尊重”的理念,而美國主導的“沒有民主自由,經濟難以發展”、“人權高於主權”的理念正喪失市場。

  由此,美國學者得出結論,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世界上對美形成“咄咄逼人之勢”,而且“中國軟實力的上升是以美國軟實力的下降為代價的”。“中國的軟誘惑”的作者埃斯特•潘甚至危言聳聽地說,“隨著美國國際地位的喪失,中國正在試圖予以取代”。

  美國為何盯上中國軟實力

  對於美國學者將目標盯在中國軟實力上,許多專家認為,這一方面表明中國的軟實力近年來確實在上升,另一方面是由於美國自身在軟實力受挫的同時,看到另一個大國迅速發展,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有種失落感,特別是這個大國對美國並不言聽計從,因此美國總要想方設法說三道四。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楚樹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部分美國政治家和學者稱中國的軟實力將威脅美國,這種說法實際上言過其實,反映了美國人強烈的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伊拉克戰爭爆發以後,美國推行的強硬外交政策一度令歐洲盟友同它離心離德,大大削弱了美國的軟實力,導致它自信心下降,進而對中國軟實力發展的良好趨勢產生了憂慮。

  美國在歷史上曾是成功運用軟實力的老手。美國早在建國後不久,就先後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門羅主義、“門戶開放”政策等,在國際上樹立了與老牌殖民國家不同的形象,使美國的國際吸引力大為增強。由於美國一直重視軟實力的塑造,美國一度被美化為“世界的樂土”、“民主的燈塔”,各國人才紛紛湧入美國。冷戰時期,美國運用了軟硬兩種實力對付蘇聯。美國有的學者在把中國與蘇聯進行對比時說,過去蘇聯一味發展硬實力,但因為沒有軟實力支撐,最終難以應對美國的軟硬兩手,在競爭中敗下陣來。

  冷戰結束初期,美國從基本制度和發展模式方面對這次“勝利”大肆宣傳,同時通過好萊塢大片,甚至利用經濟援助條件將美國的價值觀傳播到全球各地。一時間,美國的新自由主義模式、多党制度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仿效的典範,“華盛頓模式”一度成為多國發展經濟的必然條件。

  為什麼短短幾年,軟實力卻成了“制約美國的軟肋”呢?按照約瑟夫•奈的觀點,任何國家的軟實力都像信用一樣,蓄積起來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喪失則很快。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部主任裴敏欣認為,在布希入主白宮後,他採用的外交政策過分強調美國的“硬實力”。其他許多學者也認為,“9•11”後,美國推行單邊主義,對外政策出現一系列失誤,失道寡助,致使其在處理國際事務時力不從心。布希政府的政策,不僅在近中期內大大損害了美國的國家利益,而且給美國的軟實力帶來了無法估量的長期負面影響。

  世界如何看中國軟實力

  按照約瑟夫•奈的觀點,“軟實力是通過勸說和魅力而非通過威脅或軍事力量來影響別國的能力”,因此主要包括文化影響、外交合作、經濟互利以及在發展模式和意識形態等價值觀方面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

  中國軟實力增長,最直觀的表現可能是在文化方面。近幾年來,世界許多國家出現“漢語熱”的現象。在中國文化影響下,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學校把中文作為第二外語甚至第二語言。有些學者還試圖從英語辭彙的變化來說明中國文化的影響:過去,英語從中國文化引進的辭彙以負面為多,如“kowtow”(磕頭)和“coolie”(苦力)等;現在,“peaceful rise”(和平崛起)、“harmonious world”(和諧世界)等與中國有關的新辭彙簡直成了國際政治的流行語。

  在俄羅斯,中國武術備受俄民眾青睞。俄民眾很愛看中國的功夫片,成龍、李連傑等功夫巨星在俄有很高的知名度。普京總統今年訪華期間曾到少林寺參觀,這進一步提高了少林功夫的影響力。另外,中醫、中國茶等中華文化瑰寶也正成為俄上層社會的時尚。葉利欽當總統時曾接受中醫治療,現在俄許多高官來華訪問期間總喜歡去看看中醫。俄羅斯人本來習慣喝紅茶,但不少人現在對健康的綠茶飲品更加喜歡。

  不過,俄羅斯學者的一個普遍看法是,儘管中國的軟實力越來越強,但中國想要達到美國的影響力,還有很大差距。即使是俄羅斯,也有很強大的軟實力資源。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亞洲研究所所長陳光炎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軟實力的加強某種程度還體現在中國對全世界經濟的貢獻上。陳光炎認為,“中國產品物美價廉,這讓全世界民眾都受益”。

  在阿拉伯國家,人們對日本在經濟上的依賴要遠遠大於中國,日本的汽車、電器等已經深入阿拉伯千家萬戶,但阿拉伯人仍對日本人缺乏像對中國人那樣的好感。相比而言,阿拉伯更看重中國的外交和文化。中國第一代領導人通過對許多阿拉伯國家民族解放和經濟建設的無償支援,樹立起來了中國的形象。在稍上點年紀的阿拉伯人中,沒有不知道毛澤東的。《毛澤東選集》的阿語版也是當地銷量最大的中國書籍。

  《金字塔報》曾經發表過一篇埃及戰略家寫的評論,認為阿拉伯的意識形態與美國的價值觀根本對立,不想在美國改造中東、普及西式民主的進程中被牽著鼻子走,於是阿拉伯國家自然會與和美國有距離的中國有更好的關係。同時,阿拉伯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很感興趣,普遍認為10多年來中國一直保持著高速度的經濟增加,簡直是個奇跡。阿拉伯也有人心存疑慮,尤其是商業界人士,一些人抱怨中國貨搶了他們的飯碗。就阿拉伯媒體而言,雖然受西方新聞來源的影響,有的報導失實或負面,但輿論和媒體總體上對中國評價還是積極和客觀的,而且報導量也在逐步增大。

  其實,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認為中國的軟實力似乎更有“吸引力”,最主要的是中國從不像美國那樣把自己的意識形態和道德觀念強加於別國,不在別國強行推行自己的政治體制,提供經援從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更不會訴諸武力解決爭端。中國的軟實力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而美國在利用軟實力時,是一手拿誘餌,一手拿大棒。

  要清醒認識中國軟實力

  不過,對於中國的軟實力,許多專家在接受採訪時卻再三強調應該清醒認識。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楚樹龍表示,近年來隨著中國外交工作的積極開展,中國為維護亞洲和平做出的努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國際形象逐漸改善、影響力日益提高。中國的經濟發展道路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軟實力有所提高。但這些畢竟只是初步進展,程度有限。就目前情況來講,中國無論是在電影、音樂、速食、軟體領域,還是在價值觀、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上,被世界接受的程度和擁有的影響力都不如美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在軟實力方面既不具備挑戰美國的實力,本身也沒有這個意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王逸舟也指出,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能源消費和市場,一舉一動在世界上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儘管如此,中國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能力卻相對較小。所謂國際公共產品主要是指國際組織和制度。當今世界的國際規則基本上是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制定的,中國通常只是追隨者,有時甚至是旁觀者。

  王逸舟認為,雖然中國也積極參與了國際維和行動,並加入了部分國際公約,卻還遠遠沒有達到可以沾沾自喜的程度。再加上中國正處於經濟和政治轉型期,現有體制仍處於變化中,自身發展還存在軟肋。以“北京共識”為例,它的文化底色究竟是儒家思想文化,還是西方文明與現代制度?三者對中國的影響目前還不夠清晰,也制約了中國運用軟實力在世界上發揮作用。

  新加坡《聯合早報》不久發表評論認為,中國方面切不可誇大“北京共識”,甚至也不能接過來使用這個概念。如同“華盛頓共識”一樣,西方學者創造“北京共識”這個概念也帶有很強烈的政治意味。文章認為,必須區分“中國模式”和“北京共識”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中國模式”只著重於總結中國本身的經驗,意在解釋中國是如何取得改革開放成功的。但“北京共識”則會讓人產生一種中國向其他國家推銷中國經驗的感覺。別人提“北京共識”是別人的事情。如果中國經驗好,別人也就自覺地來學。這可以看作中國軟力量的開始。反之,美國去強行向別國推行“華盛頓共識”,那就是霸道的開始,正是“軟力量”的衰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