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産調控:棋到中局 博弈加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5 06:55:22  


  中評社香港6月25日電/“國六條”出台後,配套細則以超乎業界預期的速度出台,給房地産業界來了個“措手不及”。
  
  經濟參考報發表新華社記者文章說,在房地産這個關聯度極高的“棋局”中,這招“快棋”無疑會刺痛博弈各方的神經。事實正是如此,5月29日與“國六條”配套的十五項細則出台後,房地産市場的格局在悄悄地發生變化。

  政策壓力迫使地方政府加緊“落子”

  文章稱,與此前一再强調“需求支撑房價”不同,地方政府的態度在强大的政策壓力下發生了轉變。

  6月20日,深圳國土房管局頒佈了全國首個地方房地産調控落實細則,出台了成立房地産調控領導小組等10項具體調控措施,幷將“十五項細則”一一分解到具體的政府職能部門執行。

  在6月份前後不到20天的時間里,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四度“出手”:兩次發出“通緝令”,追繳34家單位的土地出讓金;發出閑置土地回收公示,宣佈收回25宗面積總計約32公頃的閑置土地。

  來自北京市建委和北京市規委的信息表明,根據“國六條”的相關內容制定出的實施細則方案已報市政府。上海的樓市也在靜待地方細則的出台。

  此次“國六條”配套細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讓“各地區、特別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 在“狠抓落實”的政策壓力下,地方政府紛紛“出手”。但是在房地産這塊巨大利益蛋糕的誘惑面前,地方政府能否真正從“經營城市”“與民爭利”的角色錯位中轉換出來,還有待事實的檢驗。

  交易起伏彰顯消費者與開發商博弈加劇

  在經歷了5月底短暫的“交易潮”後,房地産市場開始進入新的調整期。開發商、中介、消費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觀望和等待。

  在上海浦東張楊路,一些中介門店已經打出“招租”“轉讓”的告示。二手房交易最火的時候,曾經有十多家房産中介在此扎堆,但近期關閉的就有四五家。更具有“指標”意義的數據是,1至5月份,上海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下降了0.2%,這是自“十五”期間以來的首次下降。

  與此相應,廣州樓價在持續走高半年後首次呈現下降趨勢。廣州國土房管局的數據顯示,5月份廣州一手住宅均價爲6097元/平方米,比4月份每平方米下降156元。

  業內人士認爲,宏觀調控會影響房價的預期在增加,新政策實施後的成交量下降將會對行業産生沖擊,一些實力有限的小型開發商和中介公司將有可能被市場淘汰。

  文章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房地産調控政策出台後,開發商的“强烈反應”不同,此次開發商大多選擇了“沉默”,這無疑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此次調控的威懾力。不過,在這場買賣雙方“暗流涌動”的較量中,房價是否會走向理性,顯然還難於在短時間內得出結論。

  概念模糊調控細則還需更加明晰

  文章認爲,“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要佔開發總面積的70%”這一條款,開發商普遍認爲對市場的影響最大。但“套型面積”如何界定引發了各方的爭議。

  建設部對此給出的最新權威解釋是:“套型建築面積等於套內使用面積除以標準層的使用面積系數”“套型是按不同使用面積、居住空間組成的成套住宅類型”“套內使用面積等於套內各功能空間使用面積之和”“標準層使用面積系數等於標準層使用面積除以標準層建築面積”。在一大堆複雜的解釋面前,老百姓依然不明白,“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究竟是多大的房子,是這個問題難於解釋,還是在複雜的表述背後隱藏著政策松動的空間呢?

  另外一個被市場高度關注的硬指標——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所佔比重,必須達到開發總面積的70%以上,也同樣遭遇著被“變臉”的尷尬。

  “國六條”配套細則中關於90平方米的中小戶型佔70%的比例要求爲“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建設,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面積所佔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這項政策表述是否包含“每個樓盤中小戶型的比例”,目前有關部門還沒有明確的解釋。業內人士認爲,一旦開發的單個樓盤可以不必70%都建小戶型,那麽開發商必然有機可乘,而調控的效力也會大打折扣。

  寒桐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韓世同說,調控細則比較有新意,用具體的套型和比重來規定和要求普通商品房的發展,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不僅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研究明確,而且也需要在嚴格監控下執行。

  專家認爲,地價房價的上漲存在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如土地供應體制、金融管理體制、財政分配體制、房地産稅收體制等,要從制度上找原因和從根本上解决問題,否則祗能是頭疼醫頭、脚疼醫脚,治標不治本。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