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大穩健還未結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5 07:15:06  


  最近幾周,全球金融和商品市場變得非常不穩定。一方面,人們對當前全球經濟擴張的可持續性具有信心;另一方面,又害怕通貨膨脹和利率上昇。市場情緒就在二者之間搖擺不定。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對美國經濟達到“拐點”的自然反應;但同時,人們的擔心也在加重,害怕全球經濟在過去20年的非凡表現——經濟學家們稱之爲“大穩健”——行將結束。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大通脹”之後,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狀態遠爲良好的階段。

  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减弱了。在美國及全球範圍內,最近的兩次衰退比起上世紀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早期的衰退,幅度要小得多。60年代增長也相當穩定,但在那之前的50年代,發生過兩次雖短暫却非常嚴重的衰退。

  大穩健時期的通脹水平也更低,更穩定。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兩次石油沖擊以後,通脹的趨勢值已經下降了。1990年-1991年的海灣戰爭,祗造成了G7國家通脹率的短暫小幅上昇。而最近兩次石油沖擊都祗給經濟的其他部門帶來了很小的溢出效應,最近一次沖擊甚至無法在通脹數據中體現出來。這種變化大幅减少了利率的“通脹防範貼水”。因此,利率現在也變得更低、更穩定了。雖然利率近來有所上昇,但還是低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

  不過,金融的不穩定性却增强了。過去20年,我們在外匯和股票市場上見證了一些大規模的動蕩,其中還包括多次匯率危機。好在迄今爲止,這些動蕩對於增長的影響是極小的。最好的例子是2001年的美國。當時出現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股市崩盤,隨之而來的,却是有史以來最爲溫和的衰退。

  對於大穩健,存在多種可能的解釋。其中大多數都訴諸全球經濟的結構變化。最有力的因素之一,可能是中央銀行行爲的變化。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是這一說法的重量級支持者。他認爲,在頭兩次石油沖擊的復蘇階段,各國央行曾做出錯誤的决策;但此後,各國央行通過公開的或暗示的“通脹目標制”,採取了更爲積極的方式來控制通脹及通脹預期。其結果是,過去20年里,中央銀行作爲通脹斗士的信譽有了相當大的提高。

  其他結構變化在抑制全球通脹方面也起到了作用。這包括:第一,全球競爭度提高,尤其是中國在製造品市場上崛起,産生了通縮作用;第二,一些管制得以解除,國內市場(如電信和航空業)競爭度提高;第三,一些國家,尤其是美國、英國、中國和北歐國家發生了急劇的技術變遷,生産率加速增長。

  此外,經濟對資本市場(而非銀行)的依賴程度提高,使得更强的金融波動性沒有導致更多的衰退。通過改進風險定價,加快對不確定性的反應速度,資本市場已經成了金融沖擊的减震器。

  那麽,就這樣以大糰圓結局嗎?顯然,意識到風險所在,幷無壞處。對經濟持續存在的最大威脅,是油價可能會繼續大幅攀昇,幷將通脹速度推到一個遠比目前爲高的水平。不過,對油價來說,重要的不是攀到多高,而是如何攀高。換句話說,供給鏈斷裂(例如由於地緣政治沖突)引發的油價上昇,比需求驅動的價格上昇要嚴重得多。

  反過來,更高的通脹可以導致長期利率攀高,這對許多經濟體(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愛爾蘭和荷蘭)的房産市場都會帶來嚴重傷害。好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的房産泡沫已經縮小,而且幷未破裂,美國的房産市場也正走向一次軟著陸。

  其他潜在的威脅還包括政策錯誤和貿易保護主義。幸運的是,央行縱容通脹的可能性很小。保護主義是一個更嚴重的威脅。最近就發生了一些事件,比如美國對迪拜兼幷美國港口設施提案的反對,歐洲的“經濟愛國主義”傾向,甚至中國也不再像當年那樣歡迎外國直接投資了。迄今,反全球化情緒似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一旦美國或其他地區經濟陷入低迷,更具危害性的保護主義措施就不是不可能的。

  無論如何,大穩健再持續一段時間的可能性相當大。實際上,過去20年的趨勢在戰後是更爲典型的,大通脹則屬反常。據我們預測,美國核心通脹率未來數年內仍會相當溫和(在2.0%-2.2%之間)。同時,雖然存在對過熱的擔心,中國的通脹率還是會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未來數月,世界許多地區的利率可能會上昇更多,但隨著美國和全球經濟的緩和,利率昇高也會趨緩。總之,當前的低利率、低通脹將至少再持續一段時間。

  來源:財經 作者:納里曼貝拉維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