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何以如此頻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3 07:27:47  


  中評社香港7月3日電/ 在最近一段時間內,一連串兒“過分紅火”的宏觀經濟統計數字排隊出爐,貸款和投資增長尤其顯得“高燒不退”。官方立刻在第一時間有所動作,中國宏觀經濟新一輪調控正在平靜起步。

  中國經營報文章稱,當今世界,除了極少數仍然堅持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如朝鮮,在其他兩百多個國家中,中國大概是政府對經濟實施“宏觀調控”最頻繁的,其所用的手段也是最多的。尤其是最近幾年,“宏觀調控”已經成爲中國政府的“家常便飯”。這一現象或可說明,我們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已經面臨著一種制度性的瓶頸。

  回顧一下改革的初期和中期,“宏觀調控”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成爲政府的“頭等大事”,因爲那時的改革主要表現爲“增量”,而在“存量”與“增量”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開闊地”,實行“雙軌制”尚可以“相安無事”。然而現在不同了,“增量”的發展已經飽和,而“存量”又不肯退讓,兩者之間不再有那片“開闊地”,原先幷行不悖的新舊體制開始“短兵相接”,使經濟的運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矛盾和摩擦。而身兼“裁判員”和“運動員”雙重身份的政府又無法超脫地實施真正“宏觀”意義上的調控,其“看得見的手”經常不由自主地要干預微觀經濟領域,結果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其調控也常常是“按下葫蘆起了瓢”,於是乎祗好“一輪接一輪,永遠沒個完”。

  文章指出,事實證明,政府的改革思路還沒有真正打破“鳥籠經濟”的束縛而轉到完全的市場經濟上來,我們的意識里還頑强地存在著“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折衷主義的思維,典型的表現就是不肯更進一步地實行“國退民進”,不肯放弃政府對資源性市場的壟斷,不肯放弃自己本不該兼任的“運動員”的角色而去專心致志地當好“裁判員”。

  文章認爲,,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到了新舊體制再也無法相互兼容的地步,實行了20多年的“雙軌制”已經走到了盡頭。儘管中國的經濟仍然在高速增長,但如果不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如果政府不肯從微觀經濟領域全面退出,不肯放弃自己手中配置資源的權力,那麽,我們就無法改變目前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政府就無法擺脫現在這種名爲“調控”、實爲“干預”的經濟管理方式,中國也就無法建成真正的、完全的市場經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