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全球經濟獲益掩蓋潛在危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4 06:25:38  


  中評社溫哥華7月13日電/ 華盛頓的獨立研究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說,2005年全球的經濟指標都有所上升,但是這些經濟上的獲益卻掩蓋了潛在的危機。 

  據《美國之音》報道,根據世界觀察研究所今天發佈的《2006-2007年生命體徵》的報告,在2005年,全球生產的鋼鐵和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汽車產量達到了創記錄的4千560萬輛,全球的總產值也達到了創記錄的59.6萬億美元。與此同時,因特網用戶超過了10億,手機的銷售估計達到了8億1千6百多萬。肉類生產也創下了2億6千4百萬噸的記錄。 

  *經濟成果嚴重影響環境* 

  這些值得慶祝的新記錄是繁榮的表現還是一種警示呢?世界觀察研究所的研究員、“生命體徵”項目主任埃瑞克.阿薩杜裏安在電話會議上表示,什麼時候強勁的經濟增長不再是繁榮的表現這個問題正是這份報告的核心議題。他說:“這其中很多經濟上的趨勢給人們帶來了好處,但是所有的趨勢都對環境造成重大的影響,很多趨勢也會直接對人們造成傷害。例如,車輛使用的增多能夠增加人們的流動性,但是它也會增加石油的使用量、當地空氣的污染和氣候變化。它也帶來都市交通的增加以及郊區化的蔓延,而這種趨勢與肥胖率的增加、社區以及社會資本的削弱都是有聯繫的。”他指出,當人們把經濟以外的因素考慮進去的時候,經濟數據本身所顯示的畫面就沒有那麼樂觀了。他舉例說,如果把外部性因素考慮進去的話,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972年到2002年期間才增長了1%,而不是表面上的數字顯示出來的79%。 

  生命體徵報告說,2005年在經濟指標方面創下記錄的同時也在其他方面留下了非常不同的記錄。例如,去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2005年也是有記錄以來最暖和的一年;歷史上發生的10大颶風中有三次發生在2005年;地球的生態系統正在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影響到它所提供的關鍵服務,包括淡水和食物以及對氣候和空氣品質的影響,這一系統的削弱也日益增加了干擾性的、而且可能難以逆轉的一些變化,例如區域性的氣候轉移、新疾病的出現以及海岸水域低氧氣“死亡區”的形成。 

  *應改變現有經濟和消費模式* 

  世界觀察研究所的阿薩杜裏安表示,很明顯,這些經濟發展趨勢與環境趨勢是聯繫在一起的。他呼籲人們,特別是發達國家,改變現有的經濟和消費模式。他說:“這些環境和經濟上的趨勢都是警示。如果我們希望建立一個更好的世界,我們必須改變這些趨勢。經濟的發展並不一定要以環境作為代價。改變現在慣常的做法會對實現經濟、社會和技術進步具有深遠的影響,同時又不威脅到我們維持這些進步的能力。”阿薩杜裏安說,如果每一個人的消費達到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準,地球只能維持18億人,而不是今天的65億人口,而全球人口預計到2050年會增加到89億。 

  *應減少對礦物燃料的依賴* 

  他特別指出,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全球對礦物燃料的依賴 。目前世界上將近80%的能源來自石油、煤炭和天然氣。他說,即使人們在遏制其他不利趨勢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果,而如果礦物燃料卻繼續處於經濟發展的核心,人們就不能獲得一個可持續的系統。世界觀察研究所的所長克裏斯托弗.弗萊文認為,過去兩年來,全球能源趨勢達到了一個可以與上個世紀70年代出現的石油價格大幅攀升時的情況相提並論的轉捩點。他說,一個突出的趨勢和挑戰就是煤炭在全球使用的增加。他說:“ 基本上,正在發生的情況是,被我們看作是19世紀的能源來源、礦物燃料中最臟、最影響全球氣候、而且它的挖掘和開採的干擾性最大的煤炭的使用量卻超過了相對比較乾凈的石油。” 

  在2004年,煤炭使用量增加了6.3%,而2005年石油的使用只增加了1.3%。不過,弗萊文也指出,在2005年,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的增長更加迅速。例如,全球的風力發電能力上升了24%,太陽能的使用增加了45%,生物燃料的生產也攀升了20%。他說,這些發展在今後5年的時間裏可能給世界能源市場帶來深遠的變化。但是他也表示,為了防止由於過度依賴礦物燃料而導致的生態和經濟上的危機,這個過渡的進程必須加快。他說,令他感到鼓舞的是,越來越多的決策者開始意識到,現有的經濟體系在生態上是不可持續的。因此,開發一個基於可再生能源和高能源效率上的後石油經濟將是在21世紀取得經濟成功的關鍵之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