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島嶼爭端攻略:韓國兩手對日本三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7 15:02:23  


7月1日,在韓日兩國有主權爭議的獨島(日本稱“竹島”)附近海域,一名韓國海岸巡邏隊隊員在巡邏艇上觀察情況,遠處的獨島籠罩在煙霧之中。(來源:新華社)
  島嶼爭端

  7月2日, 日本政府指責中國海洋調查船“東方紅2號”當天進入了距釣魚島24千米的“日本專屬經濟區”。日方稱,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視船對中方船隻進行了靠近喊話,但中方船隻未予理睬,而是在這一海域進行了長時間的水文調查。日本外務省就這一事件提出了抗議。 

  似乎是巧合,7月5日, 日本又指責了另一位鄰居——韓國。日方稱:當天在日本海,一艘韓國海洋調查船進入了日本領土竹島(韓國稱“獨島”)附近的“日本專屬經濟區”,進行了“非法的海洋調查”。 

  與此同時,韓國媒體報導說,7月5日,在韓國東海(亦即日本海),韓國海洋調查院調查船進入了韓國領土獨島(日方稱“竹島”)西北約45公里的本國專屬經濟區,實施海洋調查。 

  如果是一個不明白韓日爭端淵源的普通人,初看雙方的新聞,也許會以為當天發生了兩起爭端,分別發生在兩個海域的不同島嶼。像這樣複雜的島嶼主權甚至是地理名稱爭議,已經成為了目前東亞多處島嶼和海洋專屬經濟區爭端的一個縮影。 

  日本的三招 

  在日本方面,日本面臨著北方四島、竹島(獨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等島嶼爭議,以及東海專屬經濟區的劃分問題。總體觀察日方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有以下若干特點: 

  第一招:不失時機的漸進 

  日本對爭議島嶼的爭奪,基本上都是以漸進方式進行的。這是因為如果步驟太大,顯然會導致與別國關係破裂的危險,而現在東北亞幾個國家之間的島嶼爭端,都還沒有上升到立即就要以最終手段解決的地步。於是,不那麼惹眼的小步驟就成為執行大戰略的最佳選擇。 

  在實際操作中,日本每向前走一步,都會選擇在一個恰當的時機,例如:當物件國在外交上需要日本支援時,或是在經濟上需要日本幫助時,日本就會通過各種手段,求得在領土問題上的進展。 

  這種手段有時比較正式——如在外交談判中提出“歸還”領土;有時則不那麼正式——如以民間團體出面宣示主權。如果物件國因為一時的經濟或外交需要,接受了日方的條件,或默許了日方的行動,則日本就算完成了一次小小的前進,下一次的進展,就可以此次為出發點了。 

  這樣的漸進走法,每一步看起來都不大,但日本人的特點在於:目標確定,持之以恆。經年積累下來,小步就會逐漸積累為大步。在個別島嶼爭端中,日本起初並不佔優勢,但就是以這種方式,通過二、三十年的時間,逐步加強了其在爭議島嶼的存在。 

  第二招:製造既成事實 

  這與前一點是相輔相成的。由於東亞各爭議當事國之間總體關係尚可,沒有必要立即就爭議問題刀兵相見,這才有了製造既成事實的機會。 

  而製造既成事實的方式很是講究——步子不能太大,通常也是漸進式的;一定要具有積累意義,比如在爭議島嶼上先修建臨時燈塔,再以“更換”的名義修建永久性燈塔,先由“民間組織”修建燈塔,再由政府接管加以正式化。在大環境穩定的前提下,只要有了既成事實,對方很難冒著翻臉的風險將這些既成事實加以消除。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經常以這種思維揣測別國的行動。比如在最近的東海油氣田問題上,日本國內媒體多次指責中方在東海油氣田的建設生產活動是試圖“製造既成事實”。其實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日方思維方式的慣性。 

  第三招:堅守既得利益 

  在通過前述方式求得進展的同時,日本還注意堅守既得利益,防止口中之食旁落。在日本與各個國家的談判中,鮮見日本同意在領土問題上讓步的案例,日方在領土問題上只要能夠多占一步,通常就決不後退。雖說談判是妥協的藝術,但日本的妥協通常都集中在經濟領域,也就是以經濟或其他外交條件,換取對方在領土問題上降低要求,而絕不會為了短期的政治經濟利益放棄領土利益。 

  這種做法有時近乎偏執。以日本與俄羅斯關於北方四島的談判為例: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在困難時期提出了歸還北方四島中較小兩島換取日方援助的方案,當時日本對這一問題的前景非常樂觀。 

  當俄羅斯從20世紀90年代的低谷中略微恢復一些後,日本仍然堅持原有的條件不放,但俄羅斯現在每年都有滾滾而來的石油和軍火美元,沒有必要再指望日本的援助。雙方的談判就只能陷入僵局。從正面說,日本的堅持使得未來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收益,從負面說,這種做法使得北方四島問題的解決變得遙遙無期。 

  日本是個經濟大國,其軍事力量雖然較強,但目前使用上還有諸多限制。應當說,日本以上這些政策特點,是符合其具體國情的。

  韓國的兩大法則 

  作為日本的對手,韓國政策的特色也很明顯: 

  法則一:先發制人,主動出擊。 

  韓國在獨島問題上處於較為有利的位置,對獨島保持著實際控制,這應當“歸功”于當年韓國民間人士和軍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激進政策。從外交場合講,爭議問題應當談判協商解決,但韓國人的做法很直接——占了就是占了,反正你不可能和我翻臉。 

  這幾十年的實踐證明,這個辦法居然也很不錯。由於韓國在獨島上駐有武裝人員,在附近海域配署巡邏船艇。日方無法登島,也很難在附近海域做什麼動作,談主權爭議就少於些資格。 

  法則二:針鋒相對,防止漸進。 

  在獨島問題上,韓國方面一向與日本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比如一方出了“竹島”的郵票,另一方就要出“獨島”的;一方命名了一個“竹島日”,另一方就要命名一個“獨島日”;最近韓國乾脆把新服役的兩栖攻擊艦命名為“獨島”號。 

  雖然這種做法有時顯得是在賭氣,但的確很有效。因為日方擅長的就是小步快跑的漸進,但現在日方每做一件事情,韓方都會有針對性地搞一個相應的對策,等於架空了日方擅長的工作方法,日方的工作也就無從積累起來了,反倒是韓國頗有些四處出擊的架勢。 

  國力對抗是本質 

  除日韓之外,東亞地區另一個大國——俄羅斯的經驗和教訓,也值得參考。俄羅斯傳統上最為重視領土得失。但在蘇聯解體後國力最為衰弱的時期,俄方也還是在北方四島上做出了相當的讓步,只是後來日本沒有抓住機會,要價太高,北方四島的狀況才維持至今。 

  近幾年,由於石油價格上漲,俄羅斯經濟略有恢復,太平洋艦隊活動能力也有所增強,俄方在北方四島問題上的底氣便又硬了許多。 

  這其實說明了解決領土爭端的本質問題:國力對抗。沒有國力的支撐,對外政策中精巧的戰略與戰術,最多只能拖延事情轉壞的趨勢而已。如果有了足夠的國力,只要政策對頭,總是能夠爭取到好的結果,區別僅在時間長短和過程的曲折程度而已。(來源:《環球》雜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