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競爭中的市場規範缺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22 07:06:18  


  中評社香港7月22日電/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高速發展之中。不僅GDP保持9%到10%的穩定增長,電信、電子、互聯網、汽車、房地産等産業也都呈現出普遍繁榮。

  第一財經日報文章指出,同時,中國經濟和産業中需要反思和警惕的問題也不少,健康的産業秩序和規範的建立,就是其中之一。而需要警惕的是,秩序和規範的缺失,會直接影響到企業、行業發展和國民經濟的競爭力。

  文章稱,某種程度上而言,現在的中國産業界,尤其消費電子、家電等行業,基本就是“組裝+銷售”的模式。由於市場基本成熟、産業鏈基本透明、競爭對手太多,製造環節的成本基本趨同,爲了實現業績增長,競爭對手間主要的比拼陣地就集中在了銷售環節。五花八門、打破常規的競爭方式應運而生,而此中有不少是非正當競爭行爲。

  價格戰

  最普遍的就是價格戰。

  無可否認價格戰的好處,比如可以擠掉行業暴利、打破壟斷利益、還消費者實惠等。而從近十年的産業發展歷程來看,價格戰却籠罩了太多的盲目和自毀色彩。

  文章指出,因爲,大多數情况下,這種價格競爭都以犧牲自身企業利益、打擊競爭對手爲目的,最終必然導致整個産業的全面淪陷,一損俱損。與此同時,則被國外競爭者鑽了空子,在産業鏈前端坐享其成。

  消費者因此獲得的實惠却也是暫時和畸形的——價格的低廉基本上會影響到産品和服務質量,甚至因爲企業倒閉,影響到産品昇級和保障等方面,而建立在國內企業全面失勢下的産業轉換和昇級,對消費者和國家而言幷非好事。

  比如,國內CRT電視機行業,儘管通過一哄而上的價格競爭,逼退了國外競爭對手,最後却發現,別人已經在更高層次的産業陣地建築了防禦工事,如非轉型迅速,恐怕結果難料。

  比如DVD行業,産業發展初期的高利潤和龐大市場,讓大批民營資本蜂擁而至,最後,市場的供大於求、産品的同質化,以及企業急需清理庫存、回收現金流等因素,導致了市場營銷層面殘酷的價格戰,倒下了包括“標王”在內的一大批企業不說,國外廠商則已經在此生死輪回中,通過專利費,輕鬆獵取了這個市場的相當部分利潤,而産品昇級(比如EVD)過程,則沒有電視機産業那麽幸運,至今深陷紛爭的泥潭。

  盲目的産業複製和跟風

  一般來說,這種投資行爲純粹以短期市場利益的回報爲標準。從積極意義來說,充分體現了資本的靈活性和市場開放程度,而不利的結果是,同樣破壞了産業的健康發展。

  比如,彩電行業火熱的時候,巨資投入生産綫,組裝彩電,然後建網銷售。行業不景氣了,馬上掉轉槍頭,組裝DVD,銷售網絡、售後服務網絡照搬;然後手機熱了,又馬上採購零部件,購買設計方案,貼牌生産手機。

  文章認爲,如此的資本游動軌迹,缺乏長期戰略規劃,而是完全跟著熱門市場走,一方面,不利于企業品牌的建立和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另一方面,産業更難得到長期和穩定的培育,國家産業競爭力也必然因爲國際性企業的缺失而喪失。

  企業與利益集團的綁定

  文章稱,由於市場不規範、存在壟斷利益等因素,行業監管者及壟斷性客戶,必然産生許多的尋租空間和可能。很多足够本土化的企業正是利用了這點,與前者共謀,達到市場優先的目的。

  比如,電信行業一種比較普遍的“共謀”行爲是,電信設備供應商在地方市場,與運營商、電信管理局、行業大客戶等內部人士或關聯人士建立銷售公司,代理相關區域的産品,從中實現“共贏”,完全排擠出競爭對手。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國際競爭力不足

  此類非正當競爭行爲,一方面,同樣傷害到了企業和行業競爭能力的培育;另一方面,更不能使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甚至會因此招來灾禍。

  最近幾年,中國高科技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依靠價格戰、靈活的市場營銷手段等方式,贏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而與此同時,也得到了全球業界的高度關注和警惕。

  比如,在某些國外市場,這些企業就被擋在門外。此中,除了“莫須有”的所謂國家安全問題外,相關企業對原有市場遊戲規則的破壞,和由此帶來的産業傷害也是原因之一。

  最開始的時候,中國企業群落對國外市場的印象可能來自江浙等小商品製造企業。這個階段,中國貨除了是便宜的代名詞外,還與質量一般、不符標準等指稱聯繫在一起。這不僅讓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同行業企業紛紛潰退,客觀上剝奪了後者的産業競爭力,也爲其報復行爲準備了諸多藉口。

  現在,隨著海爾、華爲、中興、聯想等企業海外業務的不斷拓展,中國企業開始在高科技領域對國外市場造成威脅。同樣,在外突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容易授人以柄的競爭行爲。比如,某些同類企業在國外市場自相殘殺的價格戰、瘋狂大膽的市場營銷行爲等——最近,某些電信企業在國外就爆出了行賄國家總統、竊聽郵電部長等極端的“市場競爭行爲”。

  這種“內戰外延”,首先,容易讓中國企業群給國外業界和政府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利于其他企業的海外市場開拓;其次,容易被精明的國外客戶利用,造成中國企業的內耗;最後,由於打亂了原有市場維係的遊戲規則和利益秩序,導致中國企業容易被當地競爭者通過各種把柄和途徑扼殺,頗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華爲、思科的知識産權案。

  文章表示,資本追求增值最大化的自然特性是一方面,但除此之外,資本行爲同樣應該關注到産業規範、行業健康、社會和諧等因素,否則,必然會受到來自于這些方面的抗拒力,或早或遲。而更多的中國企業似乎忽視了這一點。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