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開發的局限-—給下屆特首(三之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25 15:50:11  


  中評社香港7月25日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時事評論員劉迺強今天撰文,談河套開發問題,全文如下: 

  談落馬洲一帶的開發,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河套地區的種種開發構思。所謂「河套地區」,是指落馬洲通道東側因整治深圳河而出現的小小一片灘涂地,總面積只約九十六公頃,其主要部分原在深圳河以北,為深圳轄地;因深圳河改道,變成在河之南,現在位於香港境內,由香港管轄,但地權仍屬深圳。這樣一來,河套地區的發展,一定要經過雙方政府同意。過去二十年,香港政府對開發河套興趣不大,問題一直停留在討論階段。深圳方面則認為河套地區乃至深港邊境土地的長期擱置,造成了土地資源和邊境功能的巨大浪費,不利港深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及由此帶來的豐富商機。

  據云香港原來希望將河套地區發展成為一個會展中心,但深圳認為這樣仍然擺脫不了為香港打工的命運,更害怕香港會展業因此吃掉深圳會展業。深圳方面一直希望將河套地區建設成為以高科技微電子科技為主的產業園區,充分利用內地與香港在技術、土地、勞動力等資源方面的各自優勢,在互補中實現資源的節約、實現香港制造業的再發展。對於這些設想,香港政府方面未作出響應。事實上,種種跡象顯示,香港已經放棄再搞一個包括有工業在內的小而全經濟體系,順勢發展服務型經濟。
去年年底,深圳市市長許宗衡訪港,與香港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就河套地區的土地發展計劃達成共識,決定成立聯合研究小組,啟動河套開發的前期研究。

  根據深圳市的最新消息,打算規劃以河套地區為紐帶,成為一個以科技合作為核心,以港北教育研發集群及深南產業集群為主軸,以珠三角為縱深,全面推進和加強深港科技、經濟、教育、商貿等領域廣泛合作的「半小時創新圈」。計劃在河套地區建立深港創新服務中心的經濟開發區:一個政府、產、學、研、資本、中介等高度集聚,人員自由進出、貨物保稅流通、貨幣小額自由兌換的「保稅創新區」,利用香港的優勢,如管理、法制、人才和基礎建設,同時通過特殊政策,即內地人自由進出、在區內活動不受限制等,引入內地人才和勞工,形成 一個深港以及內地密切結合的特殊地區,盡取「一國兩制」之所長。目前該計劃正由深圳市環保局牽頭做環保評估。

  以上簡述的深圳構思,在內地吹得很厲害,但我敢擔保,香港的工商決策階層,百分之九十九都沒有聽過。可以說,河套發展,仍然是處於深圳熱、香港冷,深圳自說自話的狀態。事實上,我不明白深圳方面的專家和香港一些沒有作調查研究便亂作發言的工商界,為何對河套地區這小片士地抱這麼大的期望。因為據我所知,這片灘涂地由淤泥所構成,難以在此之上建重型建築物。更有甚焉者,是這些淤泥污染厲害,毒性甚強,建了上蓋,人類也不宜長期於建築物之內工作或居住。還有一點,就是這片灘涂地處低窪,夏天雨季時,經常水淹。如要正規地開發河套地區,首先要把有毒淤泥挖清,補上無毒的泥土,並且加高防水;技術上可行,但成本很高,而且頗費時日。我不清楚這筆龐大的開發成本,將由誰支付。

  有一點特區政府會很清楚,與建市四分一個世紀便無地可用的深圳不同,開埠一百六十多年的香港仍有超過八成的土地未開發,不愁無地可用,光是落馬洲一帶也有不少土地沒有開發或者處於低開發狀態。開發河套地區的優先次序甚低,除非深圳方面的方案對香港明顯有脾益,不然的話,撥款申請拿到立法會,一定會被轟得體無完膚,無功而回。特區政府如真要配合深圳發展,大可向深圳建議共同發展沙頭角,那裡的自然條件遠比河套好,基建完備,開發成本很低,大收短、平、快之利。據我所知,沙頭角居民只愁沒發展,決不會反對。

  從積極的角度看,河套地區縱有多方面的缺憾,但如毋須上蓋建築,而且不怕水淹的話,還是可以不用太大的投資,把它利用起來的。我早在十年前的一個「陸港計劃」,便是基於這一考慮而設計。零一年我在這裡把計劃構思公開 ,據聞廣東省方面十分贊同,我與特區政府官員開會時介紹,他們也同意這是比較實際可行的思路。

  簡而言之:「除了少數連起卸設備都投資不足的落後國家之外,海港是很少會擠塞的。海港的作業流程很不一樣,貨船靠岸,馬上卸貨裝貨,裝卸完就走,決不會像貨櫃拖頭般,連貨帶船一起排隊等海關檢查,然後再往前送的。目前絕大部份問題,都出在這裡。由此觀之,港深之間,只須設立一個陸港,按海港模式操作,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具體來說,內地南下的貨櫃,可由內地拖頭拖到陸港的深圳一面,將櫃卸下,馬上裝上一個北上的貨櫃再上路。深圳海關在陸港的貨場內抽查貨物。經查驗後的貨櫃轉到香港海關貨場,由香港海關抽查後,由剛卸下貨櫃的香港拖頭裝上,送到貨櫃碼頭或其他貨主指定地點。由此可見,整個流程都是暢通無阻的,即使電腦壞了,大不了陸港之內堆櫃會增加和擁擠,陸港之外的道路永遠通暢,不會出現長龍。」

  「只要貨暢其流,拖頭在路上快速的跑,而不是停在那裡佔路,道路的使用效率便能大大提高,港深兩地的有關基建投資的效率也因而大大提升,未來二十年所需要的投入會大大減少。」

  「貨櫃車不停的運轉,一天可跑十轉八轉,運輸費用大大降低,增加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競爭力之餘,香港貨櫃司機的收入反而有可觀的增加,與貨主都雙贏。香港司機事實上是不願意長期跑大陸的。對他們來說,不但危險,而且有礙家庭幸福,毋須摸黑跑大陸,收入不跌反增,是最好不過的事。香港整體的社會成本也因而大大降低,同時提升了香港貨櫃碼頭的競爭力。深圳方面的運輸業在這新的操作形式底下,完全拋棄了港方的控制,以平等的地位分享兩地貨運增加的紅利。除了在微觀上,深圳司機的收入也會大大改善之外,宏觀上,更為深圳增加了優質的就業機會。」

  「至於深圳海關方面,因為司機毋須過境,他們無須直接面對司機,隨機檢查,貪污的機會自然大大減少。他們在完全隔離和控制的陸港貨場中,從容的抽查貨櫃。無論他們查貨查得多久,也不會受司機怪責,和後面一條長龍壓站,壓力大大下降。」 

  類似的無上蓋思路,反正河套地區丟荒時間越長,這片人煙絕跡的市區綠洲對昆蟲禽島的吸引力越大,結果也是生態保護地,不如作少量投資,開發作生態公園,也是可行的,只是經濟和社會效益不大而已。但是河套地區主治權分割,情況複雜,基於「兩個和尚爭水吃」的考慮,利益淡薄一點的構思,或許更能避免兩地政府因利益爭奪而出現的磨擦。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