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7日電/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今天“每日時評”發表題為“誰才是受害者?”的評論文章,指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批評國際媒體對以色列有偏見,把一個受害者描寫成侵略者。以色列人認為國際媒體一直忽略以色列過去6年來一直飽受真主黨和哈馬斯等武裝組織的火箭炮威脅,以色列今次動武,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所採取的保衛國民行動。
文章指出,以色列乃是一個依靠國際同情始能存在的國家,早期民族的顛沛流離,到後來納粹對600萬猶太人的大屠殺,使猶太人一直都頂著“受害者的光環”,但這種“受害者光環”,在以色列建國後,卻變成一種合理化加害他人的心理。
為了建國,以色列奪取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種下了今天中東地區仇恨的種子。甚至可以說,以色列人把當年遭到納粹的迫害轉嫁到巴勒斯坦人身上,他們開著坦克、推土機進入加沙地帶及西岸,推倒一間間“恐怖份子”的巢穴,從天上投下導彈殲滅“恐怖頭目”,他們的理由是:為了自衛,為了不想再做受害者。
文章表示,今次轟炸黎巴嫩的情況也一樣;以色列日前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有86%受訪者支持以軍空襲黎巴嫩。在看到好好的一座城市被炸成廢墟,居民狼狽逃難,街頭鮮血流淌、無助的婦孺對天哀號的畫面,難道以色列人都沒惻隱之心嗎?(當然,也可能以色列境內的人民看不到這樣的畫面)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以色列人至今仍走不出遭受迫害的陰影,由於一直沉浸於受害者的角色,也使她無法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看待問題的癥結。
文章認為,這種受害者心態後來也可以在遭受911恐怖襲擊的美國人身上看到,布什總統發動的反恐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不知導致多少無辜人士傷亡,但大部份美國人卻吭都不吭一聲。
這類受害者藉由不斷地放大自己是受害者的身份,對自己的侵略行徑振振有辭,結果受害者反變成了加害者而不自知。
文章最後指出,在歷史長河裡,大家都曾輪流扮演過受害者的角色,但不能因為曾遭受過迫害,就以為一輩子能頂著“受害者的光環”到處橫行妄為。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今天的歷史將清楚地記著誰才是真正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