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4日電/礦産資源爲人類提供了95%以上的能源來源,80%以上的工業原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産資料,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新浪財經日前發表中國地質大學副校長雷涯鄰文章,就中國礦産資源安全現狀發表意見與對策。文章摘要如下:
一、礦産資源的分佈與特點
礦産資源的全球分佈
截止2000年底,全球石油剩餘探明可採儲量爲1421億噸,各地區儲量及其所佔世界份額差別很大。人口不足世界3%、僅佔全球陸地面積4.21%的中東地區石油儲量爲925億噸,佔世界儲量的65%。儘管前蘇聯地區、非洲、北美和南美洲也分佈著相當數量的石油,但其儲量僅分別相當于中東地區的1/7至1/11。全球現有石油資源空間分佈的極其不均衡是其自然屬性的體現,是地球演化過程中自然地質作用的結果。
與石油相比,天然氣的地區分佈相對均衡一些。2000年底,世界天然氣剩餘探明可採儲量爲150萬億立方米。前蘇聯佔世界總量的37.75%,中東地區與之相當,接近世界總量的35%,居第二。亞太地區、西歐地區、非洲、北美和南美洲儲量變化在5.2至11.1萬億立方米之間,不足世界總量的28%。
全球煤炭資源空間分佈較爲普遍。2000年底,全球剩餘探明可採儲量爲9842億噸。其中,亞太地區、前蘇聯地區和北美洲儲量相近,分別佔世界總儲量的29.7%、26.1%和23.4%。西歐地區分佈1220億噸,佔世界總量的12.4%;非洲和南美洲較少,中東地區幾乎沒有煤炭。
鐵礦床遍及世界各地,空間上主要分佈在東歐-前蘇聯、亞太和南美地區。2000年底全球剩餘探明鐵礦儲量(含鐵量)723.5億噸,其中東歐-前蘇聯地區和亞太地區,分別佔世界鐵礦儲量的45.6%和31.2%。南美、北美和西歐分別佔世界的8%、5.8%和6.5%,中東地區和非洲地區匱乏。
鋁土礦礦床及其儲量分佈就更不均衡了。南美、非洲和亞太地區是鋁土礦的集中分佈區。在全球246.9億噸的鋁土礦儲量中,上述三個地區分別佔36%、34%和25.5%,佔世界總 量的95.5%,其他地區鋁土礦資源量較少。
全球銅礦床分佈較普遍,但主要集中在南美和北美的東環太平洋成礦帶上。在全球剩餘的3.39億噸銅儲量中,南美佔37.5%、北美佔23.3%,亞太和東歐-前蘇聯分別佔15.6%和11.5%。其他地區資源儲量有限。
世界主要産金國有南非、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中國、巴西、巴布亞新几內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中國礦産資源的基本特徵
中國礦産資源總的特點是:總量大,但人均擁有量低;種類齊全但結構不合理;分佈相對集中,但與經濟區域不匹配;在部分用量大的支柱性礦産中貧礦和難選礦多,開發利用難度大,利用成本高。
截至2004年,中國已發現礦産173種,探明有儲量的礦産有155種,其中能源礦産8種,金屬礦産54種,非金屬礦産90種,水氣礦産3種,礦床、礦點20多萬處,經詳細工作的近2萬餘處,是全球礦産資源種類比較齊全的國家之一。已探明礦産資源總量較大,約佔世界的12%,僅次於美國和前蘇聯,居世界第3位。但是,中國主要礦産儲量佔世界的比例幷不高,如鐵礦石不足9%,錳礦石約18%,鉻礦祗有0.1%,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鉀鹽礦小於1%,煤炭佔世界總量16%,石油佔1.8%,天然氣佔0.7%。人均佔有量也很低,如石油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祗有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氣不足5%。在資源分佈上,具有不均勻性和區帶性:74%的煤集中于晋、陝、蒙、新四省區,而經濟發達,用煤量大的東南地區則很緊缺,形成北煤南調、西煤東運的局面。70%的磷礦集中于雲、貴、川、鄂四省,北方大量用磷則需南磷北調。
從礦産資源的可利用性來看,中國鐵礦平均品位爲33.5%,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0%以上;錳礦平均品位22%,而世界平均品位爲48%;鋁土礦以一水硬鋁石爲主,三水鋁石和一水軟鋁石較少;銅礦品位大於1%的儲量僅35%,平均品位0.87%;磷礦平均品位僅16.95%,富礦少,且膠磷礦多,選礦難度大。在礦床規模上,中小型礦床所佔比例較大,不利于規模開發。礦床規模大的礦産僅有鎢、錫、鉬、銻、鉛鋅、鎳、稀土、菱鎂礦、石墨、北方煤炭等。
二、中國礦産資源供求狀態
中國主要礦産資源供給能力
如前所述,中國是全球礦産資源種類比較齊全的國家之一,資源總量也較大,但主要礦産儲量佔世界比例幷不高,人均資源佔有量也很不樂觀。
中國主要礦産資源的靜態儲産比大多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就連儲量豐富的煤炭,靜態保障程度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鐵、錳、鉻、銅、鋁、鉀鹽等礦産的消費依賴于大量的進口,現有儲量對消費的保障程度(儲消比)更低。
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對於中國礦産資源總的供需形勢與今後的發展前景先後進行了二次較大規模的論證工作。據最新一輪對45種主要礦産可採儲量對2010年經濟建設的保證程度分析,有包括煤、稀土、鎢、錫、鋅、銻、菱鎂礦、石膏、石墨等在內的23種礦産,可以保證且有部分礦産或礦産品可供出口創匯;有包括鋁、鉛、磷等在內的7種礦産屬於基本保證但在儲量或品種上還存在不足;有包括石油、天然氣、鐵、錳、銅等在內的10余種礦産不能保證、部分礦産需長期進口補缺;而鉻、鈷、鉑、鉀鹽、金剛石等5種礦産資源短缺,主要依賴于進口。在全部45種礦産中,中國有27種礦産的人均佔有量低於世界人均水平,有22種屬於對經濟建設不能保證或基本保證但存在不足的礦産,佔所論證礦種數的48.9%。在可以保證的優勢礦産中,相當多的礦産是市場容量不大的非大宗使用的礦産,而在基本保證程度以下的礦産又多數是經濟建設需求量大的關鍵礦産或支柱性礦産。
中國典型礦産資源消費現狀與趨勢
到目前爲止,可以說中國是一個資源生産大國,也是一個資源消費大國。但是,中國大部分資源的人均消費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就更低。如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人均石油消費量約爲世界人均消費水平的31%,不足美國人均消費量的1/18和日本的1/11;中國雖然是世界鋼第一消費大國,但是,人均消費量僅爲世界人均消費量的88%,不足日本1/5;作爲世界鋁第二大消費國,中國人均消費量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67%,不足美國人均消費的13%;作爲世界第一大銅消費國,人均銅消費量僅爲世界的59%,不足美國人均消費量的14%。
正是因爲人口巨大,雖然人均消費不高,總消費量依然可觀。下面重點對石油(含天然氣)、鐵、銅、鉀鹽等資源的消費情况進行分析。
1.石油和天然氣
解放初期,中國石油産量祗有約12萬噸。經過三年的恢復期和七年的艱苦奮戰,中國石油工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
1960年開展了大慶石油會戰。大慶會戰的勝利,實現了中國石油生産的基本自給,打破了“中國貧油”的悲觀論斷。此後,又相繼拿下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的油田。1978年,中國原油産量突破1億噸,使中國成爲世界上第八個産油大國,幷一直保持在1億噸以上的産量水平。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石油天然氣消費也迅速增長,而且消費的增長超過了原油産量和儲量的增長。1993年,中國首次成爲石油淨進口國。此後,每年石油進口量逐步增加。2004年的統計顯示,中國原油産量達到1.74503億噸,位居世界第六位;原油表觀消費量2.9億噸,成爲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5年,原油産量達到1.8億噸,原油表觀消費量2.99億噸,原油進口1.27億噸,比上年增長3.5%。
據有關部門預測,中國未來石油天然氣消費量將繼續增大,2020年石油缺口將在2.2億噸—3.2億噸,天然氣缺口將爲500億—700億立方米。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0%。
2.鐵礦
中國鐵礦資源豐富,但可供經濟開發利用的儲量不足。截至2003年底,全國探明鐵礦石查明資源儲量爲576.62億噸,基礎儲量爲212.38億噸,儲量爲115.84億噸。中國鐵礦採選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具有年産鐵礦石近2.7億噸能力的生産體系。2004年鐵礦石産量3.1億噸,鋼産量2.97億噸。近幾年來,隨著中國汽車業、建築業的快速發展,中國鋼鐵消費量逐年增加,2002年全國鐵礦石消費量3.64億噸,2004年鐵礦石消費量爲5.19億噸。2003年進口富鐵礦石達14813萬噸,進口量首次超過日本,位居世界首位。
預計2020年中國鋼産量爲2.5億噸,其中廢鋼産鋼量爲0.63億噸,據此預測2020年中國鐵礦石(品位35%)需求量爲5.34億噸。中國鐵礦石也難以滿足需求,2020年需要進口鐵礦石(品位65%)1.58億噸。
3.銅礦
截止2003年底,中國查明銅礦資源儲量6708.73萬噸;其中基礎儲量3302.98萬噸(含儲量1786.62萬噸)。2003年中國礦山産銅58.24萬噸,廢銅(雜産銅)28.85萬噸,合計87.09萬噸。年度缺口372.91萬噸,國內原料生産的銅佔消費量的比例從1992年的56.7%下降到2003年的18.93%。1992-2003中國銅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14.79%,特別是1999年以後消費量激增。2003年消費量460萬噸(包括進口銅材和廢銅),約佔世界銅消費量的30%,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進口銅礦産品數量逐年增加,貿易逆差也在逐漸加大,2003年爲74.91億美元,佔有色金屬貿易逆差總和的91.25%,在金屬礦産品中已成爲僅次於鋼鐵産品的第二大貿易逆差産品。預測2020年中國銅的需求量爲445萬噸,國內礦産銅祗能保障16%。另2020年時,國內廢銅産銅將達到77萬噸,可使國內銅的保障程度提高到33%,仍缺口近300萬噸。
4.鉀鹽
目前,中國的鉀鹽礦在青海的察爾汗、新疆已有較大規模開發利用外,四川、雲南等有些産地也開始小規模利用。但是,中國鉀鹽資源主要産地位於西部邊遠地區,受各方面因素影響,開發利用受到限制。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3年鉀鹽消費量爲749.66萬噸。其中國內生産KCl 115萬噸,進口KCl 667.31萬噸,出口KCl 32.65萬噸,對外依存度爲85%。中國鉀鹽資源潜力有限,可供儲量難以增長。經評價分析,到2020年鉀肥累計需求量爲23620萬噸,累計需求鉀鹽可供儲量77498.62萬噸,可供儲量對2020年需求的保障程度小於30%。
三、未來中國礦産資源需求增長的必然性
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已經進入對礦産資源的需求加速增長時期,而且這一時期還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金屬礦産消費需求的“S”形模型
先期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與金屬消費需求的理論和經驗表明,人均國內生産總值(GDP)與人均金屬消費量之間存在著很强的相關關係。西方有關學者將其歸納爲“S”形模式。該模式認爲,在農業社會,金屬的消費量與人均收入增長的關係幷不確定,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經濟發展的重點由農業轉向製造業,礦産資源的人均消耗開始增長,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長,消費者需求將成爲人均金屬消費量增長的驅動力。幷且,一旦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水平,金屬需求量就會在一定時期內成倍增加,經濟發展到成熟期後,消費增長會保持在一定水平,最後呈下降趨勢。
對先期工業化國家和新興快速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人均收入與人均礦産資源消費的關係分析表明,當人均GDP爲3000~4000美元(折合1900年蓋凱美元)時,工業化經濟開始快速增長,各種重要礦産資源的人均消費需求隨之快速增長,幷按各自的增長方式達到峰值。
人均能源消費量“綫形”增長模式
有關專家通過對17個主要發達國家1960年以來人均能耗與人均GDP關係的分析表明,除個別國家外,幾乎所有先期工業化國家人均能源消費量在整個經濟發展中一直保持近于直綫,即能源消費不具有明顯的“S”形模式,這與金屬礦産是明顯不同的。各國人均能耗曲綫具有相當一致的綫形特徵:中部的轉折,將曲綫分爲斜率不同的兩段直綫,這個轉折發生於1973年的石油危機。1960~1973年間,先期工業化國家正處於集中完成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人均能源消費保持較高的平穩增速。
1973年的石油危機,促使已處於傳統工業化增長頂點的發達國家進行大的經濟結構調整:節能、新技術、環保意識、新經濟等快速發展,社會經濟向後工業化調整。從80年代初中期開始,能源消費在新經濟發展中又呈現出較以前稍緩的平穩綫形增長趨勢。
中國經濟發展態勢
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國民經濟以年均約10%的速度高速增長。經濟的高速增長必然帶來礦産資源的巨大消耗,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對礦産資源的消耗速度呈現加速的趨勢。例如,有色金屬消費總量從1990年的202.5萬噸增加到了2000年的730多萬噸;2002年,中國建築業鋼材消費量達1.052億噸,佔鋼材總消費量的53.7%。石油的消費量也從1990年的1.18億噸增加到了2000年的2.32億噸,增加了一倍。城市化步伐加快和消費結構昇級,也促使住房、汽車、家用電器等終端消費需求大幅上昇。此外,中國作爲“世界工廠”,正在生産和輸出大量耗能産品和設備。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巨大需求,拉動了高能耗産品産量的急劇增長。
資源浪費與資源危機幷存
中國礦産資源的特點是貧礦多,富礦少;難選礦多,易選礦少;共生礦多,單一礦少;在珍惜資源和合理利用資源方面存在的問題非常嚴峻。中國對礦産廢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剛剛起步,全國現有2000多座金屬礦山尾礦庫,存尾礦約60億噸,每年新增排放固體廢弃物約3億噸,而平均利用率祗有8.3%。目前中國綜合利用搞得比較好的國有礦山僅佔30%左右,部分進行綜合利用的國有礦山爲25%,完全沒有進行綜合利用的佔45%。據專家估算,中國礦産資源的綜合回收率平均不超過50%,總體上綜合利用率約爲20%。中國能源利用率祗有30%,能源消耗系數比發達國家高4—8倍。
礦産資源浪費又給礦産資源和礦業發展帶來危機。資源浪費的結局必將導致資源的大量進口和礦山資源的盡快枯竭。未來十年間,將是中國一大批大中型礦山集中閉坑和礦山接替緊張時期。這種情况更加劇了礦産資源供給的緊張程度。
四、國際市場價格風險
礦産資源價格受國際礦産品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大。中國作爲一個礦産資源消費大國,在國際市場上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影響。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國際市場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如果沒有充分的實力和準備,將直接導致中國經濟損失和礦産資源供給安全。
國際石油市場
1997年以來,國際石油市場風雲變幻,石油價格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從暴跌到暴漲的劇烈震蕩。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8年世界石油供需失衡,油價跌至平均每桶不足10美元;1999年歐佩克石油部長會議達成了减産協議, 2000年世界石油市場油價持續高位震蕩,全年世界平均油價每桶爲28.53美元。2001年受世界經濟下滑以及“9.11”事件等因素的影響,世界油價呈現整體下滑趨勢,全年世界平均油價每桶爲24.50美元。2002年受中東局勢、歐佩克和非歐佩克達成减産協議、委內瑞拉石油工人罷工和美國石油庫存以及美國與伊拉克戰爭的影響,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2005年,WTI期貨價格一度沖抵70美元/桶的心理大關。不斷攀昇的油價使人們不禁感嘆:世界已經進入了高油價時代!
油價上漲已經對中國經濟産生了負面影響。2004年中國淨進口原油達1.2億噸,僅價格上漲因素就多支出88億美元,直接導致中國全年外匯損失額高達88億美元。而且,僅原油這一種産品的進口就造成3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削弱了淨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高油價還一定程度推動了物價上漲,加大了國內通脹壓力。到2005年末,中國人均年收入僅爲1500美元,遠遠低於美國的2.27萬美元;而且中國單位GDP的石油能耗是美國、歐盟和日本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2004年),因此,對高油價的承受能力遠遠低於歐美日等發達國家。
鐵礦國際價格控制
2004年中國石油、鐵礦石、錳礦石、鉻鐵礦等進口量大幅增長,石油、鐵礦石、錳礦石、鉻鐵礦、氧化鋁及銅精礦對進口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中國利用國外資源的成本在驚人的大幅度上昇,一方面是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另一方面是國際市場鐵礦石的海運成本大幅上昇。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巴西、澳大利亞到中國的鐵礦石運費分別上漲近190%和160%。
儘管中國是鐵礦石的最大買主,但對國際鐵礦石市場的影響却很小,在國際鐵礦石價格形成機制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也不
大。從賣方市場看,隨著中國鐵礦石進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從2000年開始,國際鐵礦業開始新一輪以大規模兼幷聯合爲特徵的結構調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2000年成功兼幷了巴西和巴林的兩家大型礦業公司,2001年收購了Ferteco公司;RioTinto公司收購了澳大利亞北方礦業公司,成爲世界鐵礦石海運市場的第二大公司;2001年6月,BHP和Billiton公司合幷,合幷後的BHPBilliton公司成爲世界第三大資源公司。至此,排名前三位的這3大鐵礦石供應商已經控制了世界鐵礦石海運量的70%以上,壟斷程度的加劇相應增加了供應方對價格的影響力。從買方市場看,日本、歐洲的鋼鐵集團,一方面,市場集中度較高,另一方面,在海外鐵礦石資源勘查開發方面,也佔有相當大的份額。例如,日本國內早就沒有一座鐵礦山,但在國際權威礦業媒體《MiniAnnualReview》(2003)所列出的世界主要鐵礦石生産公司排行表中,日本的Mitsui公司赫然排在第五,僅次於國際鐵礦石三巨頭和印度國家鋼鐵公司,而中國鞍山鋼鐵公司僅能排在第13位。日本多家公司在澳大利亞羅布河鐵礦公司中擁有相當股份。
儘管鐵礦石是中國“走出去”開發利用國外資源的第一個礦種,早在1987年中國就與澳大利亞合資開發西澳洲恰那鐵礦,但是,海外份額礦在中國鐵礦石進口量中所佔比例仍顯得過低。
五、中國礦産資源安全對策
以上分析表明,中國已經進入礦産資源的大量、高速消費期,而且這個時期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國內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國際礦業市場風險莫測,更加劇了國內資源緊張的形勢和國外供給的不確定性。面對這種現實,我們除了需要繼續加大資源勘查力度,規範礦業開採市場,提高綜合利用效率,實行循環經濟等一系列的國內措施以外,實施礦産資源跨國經營成爲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礦業海外投資始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經過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的幾年改革開放,海外投資的法律法規先後出台,同時,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一些重要礦産出現供給緊張。上世紀90年代,中央首次提出“走出去”的思路,2000年,“走出去”成爲國家戰略,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根據中央提出的“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方針,中國礦業界先後組團到有關國家和地區進行考察,探討海外勘探開採礦産資源的可能性,幷先後在幾十個國家進行礦産勘察開發活動。如中石油在中亞、非洲的合作,中國冶金進出口總公司在澳大利亞的鐵礦合作,地礦部門在非洲的金礦合作,礦業部門與周邊國家的鉀鹽合作,以及其他一些礦産的合作項目等。
資源開發“走出去”已經成爲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05年8月底,中國從事跨國投資與經營的各類企業已發展到3萬多家,具有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經營資格的企業2000多家。根據商務部、國家統計局聯合發佈的《200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非金融部分),200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553億美元,截至2004年,5163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境外企業)累計對外直接投資總額449億美元。從2004年對外投資的行業分佈情况看,採礦業佔32.7%。也就是說,2004年度資源開發“走出去”項目佔總海外投資的1/3左右。資源開發“走出去”是中國“走出去”戰略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事實的確已經確立。
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國石油跨國經營是比較成功的。油氣資源“走出去”,佔中國全部海外投資的比例,大約在1/4到1/3左右,是中國“走出去”戰略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截止到2005年底,中國石油資源“走出去”所取得的份額油産量,相當于原油進口量的18%,佔中國石油産量的12%。份額油儲量,相當于佔中國石油儲量的15%。可以說已初具規模。
但非油氣礦産資源“走出去”則不很成功。除少數企業外,中國礦業企業缺乏國際競爭力,投資能力弱,國外經營能力更弱,抗風險能力尤其弱,對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不够通曉,“走出去”的人才匱乏,資源開發領域一系列獨特的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特別是西方勘查商業文化不通曉,缺乏外語好,既懂專業、又了解礦業跨國經營的複合型人才,難以適應複雜的國際形勢。具體表現爲:磋商中的資源開發“走出去”項目2/3以上無疾而終,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執行中的資源開發“走出去”項目2/3以上也不成功,或未達到原來預期的效果。主要是中國對經濟因素的考慮不足,對資源風險、法律風險、政治風險等方面的評估不足,風險防範措施不到位。
根據目前這種情况,文章認爲中國礦業跨國經營應該在近期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進行國際礦業投資環境評價,爲礦業企業跨國經營提供宏觀規劃指導。國際礦業投資環境評價包括資源開採現狀與潜力評價,國際政治經濟關係評價,國內政策法規評價,人文地理環境評價,運輸條件評價和宗教信仰等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投資環境進行優劣排序,指出戰略重點投資區,幷詳細列出各種影響因素的情况,以便于礦業企業投資决策參考。
第二,營造國內環境,創造海外投資條件,鼓勵礦業企業跨國經營。這種國內環境包括融資、風險基金、稅收、審批程序、幷購政策等各種環境條件,以鼓勵礦業企業到海外投資立業。
第三,著力加强實力建設。礦業企業自身實力的增强至關重要。事業成功的决定因素還是礦業企業本身。目前來看,礦業企業不僅技術能力薄弱,更嚴重的是我們的管理人員也跟不上。這就需要我們礦業企業認真審視自身的狀態,找出優點和問題所在,以便充分發揮優勢,及時彌補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