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7日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易綱教授近日表示,設計金融框架要充分考慮“人民幣第一”的戰略,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使人民幣將來成爲可兌換貨幣。所謂“人民幣第一”就是指人民幣在整個金融發展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中,要起到本位貨幣作用,國家要掌握鑄幣權。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特約評論員彭興韵文章稱,從歷史來看,哪個國家的貨幣在國際貿易、資本流動中成爲計值貨幣,哪個國家在國際經濟交易中就會取得主動權。以資本輸出爲例,全球的三次資本流動中心中,英國和美國作爲資本輸出國時,都是以本幣作爲計值貨幣的,而在20世紀70年代後日本作爲資本輸出中心,却是以美元計價的。結果,日本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在應對外匯市場的匯率風險時就顯得很被動,當日元大幅昇值後,這些企業和金融機構遭受了巨額的損失。日本學者吉川就認爲,這是造成日本長達十多年經濟衰退和金融敗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章認爲,對於經濟大國而言,如果本幣不能順應本國貿易增長的趨勢,成爲開放的國際金融市場與貿易的計價貨幣,那麽,本國貨幣也就不可能成爲主要國際儲備貨幣之一。這就意味著,本國貨幣沒有取得與經濟總量、貿易總量相對稱的應有的國際貨幣地位。爲了應對 匯率波動的宏觀金融風險,政府必須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和歐元爲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計價貨幣,因而美元和歐元成爲全球的主要儲備貨幣,與此相對應,美國和歐盟的外匯儲備量很少。2006年2月底,美國的外匯儲備僅爲383.72億美元,歐盟在2006年1月底的外匯儲備爲1434.9億歐元。反觀亞洲,雖然日本和中國的經濟總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日元和人民幣均沒有取得貿易與金融工具的重要計價貨幣的地位,因而中日成了全球持有的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
更直接地說,現代國家間經濟競爭的勝敗關鍵,取决於本國貨幣與其他國家貨幣之間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直接較量。經濟大國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與其它國家之間競爭的最高形式便是貨幣的競爭。美國在長期大量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逆差的情况下,依然藉助于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捍衛了美國經濟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再以日本爲例,雖然它有大量的貿易順差,1970年代以來一直是資本輸出國,雖然日本曾試圖大力推行日元的國際化,但日元在與美元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結果,雖然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在面對外部沖擊時還是顯得十分脆弱。
文章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採取相應的戰略逐步讓人民幣融入到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中去,建立多極的儲備貨幣體系,則是我們應當追求的,也是可能實現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採取中國一貫的漸進性策略,首先讓人民幣在與文化相近、經貿關係更緊密的周邊國家和地區成爲主要的結算貨幣後,再讓它成爲這些國家的儲備貨幣之一。實際上,除了對美國、歐盟保持著貿易順差外,中國對周邊國家和地區一直保持著大量的貿易逆差,中國應當利用這樣的貿易格局讓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實現國際化。
其次,則是應當發展以人民幣計值的、開放的國際資産市場,爲境外投資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幣金融資産選擇。祗有這樣一個階段,人民幣才能真正取得儲備貨幣的地位。祗有在那時,我們才不會再爲外匯儲備的多寡而傷腦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