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啟動低迷的國內消費,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的最大看點。 |
中評社香港12月29日電(評論員 商弈)2005年已近尾聲。歲末回眸,我們看見這一年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改革歷程如同一幅山重水複,精彩紛呈的畫卷,其中可圈可點、可評可書之處甚多,海內外新聞媒體及觀察家對此各有不同評論。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也不揣淺薄,願舉其大者與讀者分享,以冀窺一斑而見全豹。
其一當屬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
這個規劃是在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總體戰略指導下作出的,其重大意義不僅在於為今後幾年的經濟發展制訂出了目標和方向,而且還在於它體現出的發展理念與改革思路較之前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理論有著一個巨大的質變,是對中國20餘年的改革實踐作出一次必要的修正。其要點就是以強調社會公平的“共富論”取代了之前一直高舉的強調效率優先的“先富論”。可以說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已成為中國經濟新的發展主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十一五”規劃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將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其二,在國內宏觀調控及國際高油價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實現了理想的低通脹、高增長。
1~3季度,GDP增幅達9.4%,預計全年可達9.4%,絕對數將突破174500億元人民幣,一舉超越英、法而成為世界第四經濟大國。外貿進出口額也預計將突破14000億美元大關,穩居全球第三大貿易國地位。與此同時,財政收入也將首次突破3萬億元。總體而言,可謂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年份,有專家斷言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
其三,事關重大的金融體系改革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這方面可圈可點之事甚多:首先是舉世矚目的匯率改革。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佈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具體來說:一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2%到8.11元的水平;二是人民幣不再盯住美元,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水平進行調整;三是中心匯率以前日收盤價為基礎,允許人民幣在央行設定每日固定匯率上下0.3%間波動。這一標誌性事件注定將成為中國匯率改革的里程碑。
第二是國有銀行變身上市。銀行是整個金融體系的核心主體,而四大國有銀行又天然地成為中國銀行業的核心。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主導的這種金融體系一直支援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也孕育了巨大風險如數額龐大的不良貸款。如何將其改造成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支援體系之一,與金融市場一起構成健全、穩定和高效的金融體系,成為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最終目標。為此,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進行內部機制改革等措施並爭取上市成為各大國有銀行的必行之路。而標誌就是2005年10月27日,建設銀行香港首發上市。
第三是股權分置改革。2005年4月29日,中國證監會發佈《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佈了這項牽涉面與難度都很大的改革以“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勇氣正式破題。股權分置改革為資本市場的發展確立了一個規範化的制度基礎,它將使中國資本市場真正進入規範發展的階段,也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進行了一次新的重生。
第四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突破。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實施是一個涉及資金需求者、資金供給者以及金融仲介和市場的系統性工程。2005年1月31日,央行發佈了《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報告》。提出,將根據具體情況,有步驟地放開城鄉信用社貸款利率上限,促使其綜合貸款風險、成本等因素進行差別定價。之後,又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之穩步推進。
其四,中共第四代領袖“以民為本”的執政路線在“富民”上找到了突破口。
其標誌性的舉措有:1、取消農業稅;2、個人所得稅調整,起征點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3、以發佈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標誌,首次將非公有制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並為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壟斷性行業打開了大門。這雖然不是直接的富民措施,但它意義深遠,故筆者也將之列入其中。4、社保及教育、醫療改革補缺行動開始。凡此種種,都說明了一個事實,“富民”已成為各項政策的交集點。
2005即將過去,她已注定成為“十五”計劃的“豹尾”而收官。展望2006,我們有充分理由為“十一五”的開局而樂觀。在科學發展觀的總體戰略指導下,無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是自主創新都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活力。而最大的挑戰將來自如何化解産能過剩及如何啟動相對低迷的國內消費,特別是9億農民的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