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都涉及三個省市,行政壁壘已經極大制約了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 |
中評社香港4月10日電/3月5日,在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區域協調發展”被提到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再次成爲備受關注的焦點,在“十一五”計劃內,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更成為重點發展地區,中新社今天發表文章,分析為何長三角京津冀成爲“十一五”區域規劃試點。
去年11月中旬,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作爲國家“十一五”規劃的一個新亮點,國家正式啓動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的區域規劃編制。長三角和京津冀區域發展升格爲國家戰略,引發了一場城市群經濟發展之辯。列入區域規劃試點的爲什麽是這兩個城市群,而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和成渝經濟圈落選?升格爲國家戰略,是否意味著國家將全力支持這兩個城市群的發展?
權威專家分析認爲,長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都涉及三個省市,行政壁壘已經極大制約了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另外,作爲世界第6城市群,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已經初步成型,區域合作“條件最好”;而京津冀區域協調迫在眉睫,區域規劃已經引起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對於珠三角的落選,有人用“要麽太小、要麽太大”來形容它的尷尬。所謂“太小”,傳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只限于廣東沿海地區,沒有省際協調問題;所謂“太大”,“泛珠三角”包括九個省區和香港澳門,規模、人口、經濟總量等幾乎占據中國的三分之一强,“太大”就讓人無從下手。
“成渝經濟區”去年10月被寫進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的初稿,但在此次全國“兩會”上公布的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中,這幾個字已經消失。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蒲勇健認爲,究其原因在于兩地目前依舊沿襲計劃經濟模式下獲得發展空間的習慣性思維,一談發展,就更多地考慮找中央政府要政策支持和資源支持。而此次國家在“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中不提“成渝經濟區”,不再具體提及對某一區域的“特別關照”,在政治操作上是一大進步,是操作手法成熟的表現。
更重要的是,此舉可能表明國家不再以“命名”方式來賦予某一區域以發展特權,而是通過設定“符合條件則予以支持”的方式,來體現公平性和操作的靈活性,幷暗示地方政府改變以往在發展方面的思路。
3月7日,首都鋼鐵總公司董事長朱繼民表示,首鋼搬遷工程已啓動。這是中國前所未有的、規模最大的城市特大型企業搬遷工程,但這决不是一個企業的簡單轉移。爲了融入京津冀、甚至是未來更大範圍內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藍圖中去,已經86歲的“首鋼”决定搬家。
專家指出,目前,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板塊協調發展的整體戰略逐步確立。爲了解决東部與其他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國家將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制度,帶動中西部與東部共同發展,而非過去計劃經濟中所實行的“拆東墻補西墻”。 |